IBM在併購IaaS業者SoftLayer之後,開始發展PaaS公有雲服務,結合IBM旗下的軟體與開放原始碼軟體Cloud Foundry,在2014年6月正式推出Bluemix雲服務。

一談到雲端服務的應用模式,我們會馬上想到究竟是IaaS、PaaS或SaaS,而部署模式是屬於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合雲,以前這些分類截然不同,但近年來大型業者都走向複合式經營、可同時提供多選擇的腳步。

以IBM來說,過去這些方案的提供,幾乎都是可以個別獨立存在,但逐漸發展成共生的樣貌。例如併購SoftLayer這家IaaS業者之後,該公司開始著手發展PaaS公有雲服務,結合IBM旗下的軟體與他們積極主推的開放原始碼軟體Cloud Foundry,在2014年6月正式推出了Bluemix雲服務。

而使用這個雲平臺服務的用戶,也頗具代表性。例如,舊金山灣區捷運(BART)、美國財務保險管理公司(FIMC)、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GE Capital),以及MyMenu(現已改名為BYTE)、aPersona這兩家新創行動應用業者,都在使用Bluemix DevOps服務,以此協助開發App。目前Blemix的用戶規模有多大呢?據eWeek今年5月的報導,IBM對外宣稱Bluemix每週增加8千位新用戶,而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的調查也顯示,在北美開發者最常用到的平臺當中,IBM這套雲服務排名第二,而在PaaS市場的成長速度,表現也相當亮眼,比其他廠商高出10倍。

Bluemix提供的雲服務項目,也快速增加。在去年4月還沒推出之前,它就有超過30個雲服務,現在則已經具備了100種以上的服務,可用於部署應用程式。

除了可輔助網站應用與行動App的開發、DevOps程式設計與部署工作的進行,Bluemix還可支援多種功能,像是應用程式整合、SQL與NoSQL資料庫管理、大資料的儲存、商業分析、程式碼與身分安全,以及熱門的物聯網應用;同時,IBM引以為豪的人工智慧平臺Watson,也能在Bluemix環境中使用,目前有13種服務項目可選擇。

 

IBM與Twitter合作,在Bluemix平臺推出可分析社交資料的雲端服務

去年10月IBM與Twitter結盟,今年3月推出雙方合作成果,其中之一是Bluemix Insights for Twitter的大資料分析服務,開發者和企業可以搜尋、瀏覽、探勘Twitter網站上的內容,並且將這些資料匯聚成重要的情報。

圖中是一家跨國銀行的用法,他們透過Bluemix提供的Smarter Social Media Activity Monitor工具,以簡易的方式掃描、監控網友對話內容,是否涉及特定公司或議題,並將這些資料提供給分析師,而這個情境所針對的關鍵字是immunotherapy(免疫治療)。

 

Bluemix雲服務的基本架構

Bluemix的應用程式執行平臺,主要是架構在Cloud Foundry、Docker和OpenStack這三種技術之上,提供多種類型的雲端服務,讓開發者能夠取用,加速應用程式的設計。當中,也延伸出DevOps工具、整合功能與API管理機制(左右兩邊)。

 

不只是傳統的PaaS平臺,同時提供更多應用程式執行環境選擇

Bluemix一開始是以公有雲的PaaS服務起家,主要是以Cloud Foundry軟體為基礎,並架設在SoftLayer的IaaS環境。

一般IT人員對於IaaS基礎架構服務較為熟悉,基本上,這樣的應用程式環境,跟企業自行架設伺服器虛擬化環境差不多,部署或使用應用系統的人,不需要直接管理伺服器、儲存、網路、虛擬化平臺,差別在於前者是由IaaS服務業者管理,而後者是由企業自行管理。因為虛擬化技術日益普遍,以及OpenStack的套件容易取得,現在想要提供IaaS服務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但能提供PaaS服務的業者,數量就少了很多,而對租PaaS服務的用戶來說,除了不用去維護底層的IT基礎架構,上層的作業系統、中介軟體與執行時期的元件(Runtime),都由業者來管理,用戶只需處理程式碼與資料,應用系統部署在PaaS環境的時間,也可大幅縮短到幾分鐘。相較之下,在IaaS環境下部署應用系統,可能需要好幾天。

但相對地,PaaS技術門檻更高,考驗雲服務商的經營能力,同時,挑戰習於一手掌握IT基礎架構的企業用戶習慣。因此許多企業對於雲服務的使用和理解,大多仍停留在IaaS的層級。

對於PaaS的使用,仍以應用程式的開發者居多,不過,對於Bluemix而言,先前純提供PaaS,而SoftLayer提供IaaS,各司其職,但現在情況有所變化,Bluemix可同時提供PaaS和IaaS,而它的IaaS服務,特點在於提供3種部署應用程式的環境選擇。

若想要管理到作業系統層級的用戶,可以用OpenStack環境的VM。若不想管到作業系統、但想要擁有中介軟體、Runtime的選擇權,可以用IBM Container容器(之前是Docker),Bluemix目前提供ibmnode和ibmliberty兩種映像檔格式,分別對應Node.js和Liberty的執行環境。或者,是直接用Cloud Foundry,此時用戶所得到的應用程式環境,就跟Bluemix現有的PaaS一樣,用戶不需管理作業系統、中介軟體與Runtime。

 

組裝Bluemix提供的多種服務,建立前後臺系統環境,三天內搞定跨國電子商務行動應用開發

為了展現Bluemix協助快速開發的好處,IBM中國開發中心在公司內部舉辦跨部門的程式開發馬拉松競賽,資深軟體研發工程師雷星松分享他們開發跨境電商應用的參賽過程,當中採用了IBM MobileFirst的行動應用方案,支援iOS和Android系統,並且組合不同Bluemix服務。

 

結合Bluemix、Watson人工智慧、臉書與感測器,8小時做出紙箱機器人的物聯網應用

同樣能夠展現Bluemix協助開發創新應用特色的例子,今年在臺灣現身。由IBM大中華軟體研發中心顧問工程師劉智雄與同事,組成了6人的開發團隊,在第六屆黑客松臺灣主場活動上,於8小時內設計了紙箱機器人──修米克斯(Humix),他們運用了Bluemix裡面的多種服務與API、Watson的人工智慧,以及物聯網的各種智慧裝置、感測器,組合成一個連接軟、硬體、雲端服務、物聯網的應用。

 

部署模式更為多元,用戶可選擇專用雲或防火牆隔離的代管環境

在PaaS服務提供上,IBM過去主要是以Cloud Foundry的軟體套件,做為主要建置的環境。等到後來併購SoftLayer,他們開始搭建PaaS公有雲服務Bluemix,當中就大量採用了Cloud Foundry。

而Bluemix正式推出至今,其實才剛滿1年,這個平臺所提供的功能、服務、使用彈性,就已經做到其他雲服務發展多年才達到的水準。

以部署模式來說,Bluemix在初期只提供多數雲服務商都有的公有雲環境,但不到半年,就開始提供專用雲(Dedicated)的選擇。

在專用雲的環境下,雖然應用程式執行在雲裡面,當裡面的環境是用戶專用的,使用上就像在企業內部環境使用,等於可兼顧公有雲環境所具備的使用靈活度,用戶部署應用程式、執行起來時,卻可獲得更大的資源獨佔性與隔離性。

除了公有雲和專用雲的選擇,Bluemix今年夏天預計推出本地雲(Local)的部署模式,2月時,已經發表了預覽版。在這樣的環境下,IBM將提供隱身在防火牆內執行應用系統的代管式服務,讓用戶能聚焦在應用的開發與部署,而不是為了管好基礎架構而傷透腦筋。

Bluemix Local環境的出現,主要是針對需嚴格遵守客戶資料安全法規的產業,例如銀行,並協助這些公司符合全球各地或本地的法規遵循。

此外,用戶若要搭建高度整合的混合雲平臺,也可搭配Bluemix Local的服務來運用,如此就能透過一致的工具來管理雲環境與應用開發,並且能基於政策、服務延遲度、使用規模、成本、架構的需求,將應用與服務,自動搬遷到最適合、最有效益的環境當中執行。

與Cloud Foundry相互扶持發展,軟體、服務與用戶均得利

Bluemix對IBM來說,至關重要,幾乎該公司所有雲端運算的發展,都跟它脫不了關係。甚至許多既有的資料分析應用軟體,都會在Bluemix提供。

為什麼是Bluemix?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事業部總經理陳國豪表示,他們希望負責DevOps工作的人員、企業,可以很快利用上面提供的模塊,去開發雲端、手機、IoT這類交付類型應用,而且能否受青睞的最重要因素是使用體驗。

例如,手機或網頁遊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幾乎每周都改版,因為在推廣期間,業者通常會收到很多意見回饋,從而了解有程式臭蟲的部分或沒必要存在的功能,相對地,若特定網頁經常有人存取,廠商也會盡量提高這邊的效能,或是改良程式在這裡提供的使用者體驗,例如加一些標記或圖片。相較之下,在傳統DevOps的流程,可能要等到三個月才能推出新版。

對於行動或物聯網應用,這些收集意見與改善功能的流程週期,多半是一周、甚至一天。而且所收集或處理的資料,不一定需要長期保留,但它們有很大用途,我們能拿來分析,可大量提升企業的最終用戶體驗。

當DevOps能夠面對一周或一兩天的流程,去開發行動應用,而且之後馬上推廣,隔週收到意見回饋,再持續修改,經過這樣的流程不斷精進,將使得最終使用者與企業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他們會感受到這家公司很瞭解自己需求。

陳國豪強調,雲的價值其實並不在基礎架構或VM,而是企業如何能很快開發一些商業應用,例如新的行動或網站應用系統,有助於開拓新的生意,幫忙將使用者拉得近一點。

但是,從SoftLayer到Bluemix,這樣的服務模式如何建立起來?

在雲的世界裡,一定會用到開放原始碼軟體,然而,當業者發展這些軟體應用時,該如何像「工廠」一樣地有效率和確保品質呢?IBM認為,唯一的方法是搭建公有雲平臺,由他們測試、發布給用戶,根據用量多寡來付費。

IBM現在是全球最大的Cloud Foundry平臺的使用商,而且是用DevOps模式,在公有雲環境當中發展這些服務,並且經過四個階段,等到成熟了,最後再正式發布出來,給企業使用。

由於Bluemix是由IBM所經營,上面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是否只有IBM的產品和技術呢?其實不然,陳國豪說,目前Bluemix提供三種類型的模組,有IBM本身的企業級中介軟體,也有開放原始碼軟體,並且付錢,另外三分之一,則是提供給企業或軟體廠商,幫助他們開發適合特定行業應用的模組。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事業部總經理陳國豪說,他們希望企業透過Bluemix,很快利用現成的模塊去開發創新應用,並且能面對短時間、密集進行的行動應用開發,縮短用戶與企業的距離。

 

儼然成為IBM雲端軟體彈藥庫重鎮

Bluemix與Cloud Foundry形成了共生共榮、相互發明的生態,未來將有更多開放原始碼的軟體,進駐到這些平臺,例如之後將會推出基於Apache Spark的大資料處理服務,而IBM身為經營者與促成者,也持續併購更多公司來擴充雲的應用。

例如今年3月併購的AlchemyAPI,不只是強化IBM的認知運算技術,擴充Watson深度學習能力,這項服務也已經上架到Bluemix;另一家於6月買下的Blue Box,主要是為了提升本身管理OpenStack平臺與混合雲的能力,但也著眼於Bluemix的環境的支援上。

相關報導請參考:看大象如何在雲上跳舞──IBM雲端策略大剖析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