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般消費者想要購買240GB或256GB容量的SATA固態硬碟,連上3C線上購物網站或一些電腦賣場的線上估價網站,你會發現只要掏得出3千元,幾乎都可買到市面上的知名品牌,還可以選擇一些採用M.2介面的SSD,也有廠商以低於2千元的價格搶市,當然,更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價格相對高昂,但跟過去相比,一般人其實也有能力負擔了,例如,已經有廠商推出1TB容量、萬元有找的固態硬碟,在這樣的組態下,平均1GB的儲存成本壓低到10元以下。

消費級SSD如此,企業級SSD價格雖然向來神祕,若用於儲存陣列的大量搭配下,單價會有所變化,但想必也處於持續下跌的趨勢。先前我們曾看到有些全快閃儲存陣列廠商喊出每GB成本低於2美元,甚至低於1美元。

不過,這裡面的宣稱,仍有一些玄機要注意。由於牽涉到資料縮減技術的應用,所以有些產品所謂的整體儲存空間,其實是指經過資料壓縮、重複資料刪除處理之後,所得到的有效容量(effective capacity),而不是純粹基於固態硬碟硬體本身提供的原始容量(raw capacity)。例如:HPE在6月所發出的新聞稿中提到,在3PAR StoreServ儲存陣列下,現在針對可用(usable)儲存空間的提供,單位儲存成本已能做到每GB為1.2美元的程度(搭配新一代15TB超大容量固態硬碟);SanDisk也在今年4月推出的InfiniFlash System新型儲存設備IF150中,強調可藉由提供大量固態儲存空間,來達成每GB花費1美元的成本;臺灣儲存廠商當中,也有業者以此作為訴求——群暉在今年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所展出的FlashStation FS3017,提出了每GB儲存成本為0.52美元作為號召。

除了主打超低的單位儲存成本,也有一些廠商表明全快閃儲存陣列的入手價格。例如EMC在5月新發表的中階儲存陣列Unity系列,就強調企業可在1.8萬美元以內買到全快閃組態的機型(但確切搭配的儲存容量,似乎並未公開);Pure Storage則在3月推出入門級產品FlashArray//m10,主打5萬美元有找的價格,若除以該機型搭配的10TB原始儲存容量,每GB成本是4到5美元之間。

從上述各家國內外儲存廠商的動態來看,低儲存成本已經成為主要強調的部份,而且從今年起,超大容量固態硬碟陸續上市,勢必會進一步推動這個現象。像是三星在3月推出15.36TB容量的PM1633a,即是一例;而美光(Micron)也基於3D NAND的快閃記憶體技術,在今年第四季推出8TB以上的SSD,提供給雲端服務業者採用,接著於明年第一季發表強調高效能、大容量的企業級SSD。

不過,儲存應用的I/O存取速度與容量需求的滿足,已是指日可待,但對於資料中心環境的維運而言,還需要考量其他因素。

首先,這些儲存資源能否有效配置仍是問題。因為,在實務環境裡,有可能會出現效能管理不當的情況,例如,真正需要高速I/O與大量儲存空間的應用系統或服務,卻不一定能得到對應的資源,因此,實施服務等級確保(QoS)以及階層式儲存管理(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的必要性大增。

另外,全快閃儲存陣列的使用規模如果越來越大,所衍生的內部網路傳輸流量可能會跟著激增,現行資料中心環境能否配合,也是需要注意的部份。因此,既有網路或許需要升級到10GbE、16Gb FC,甚至到更高的傳輸規格,例如100GbE、32Gb FC,於是,這又會牽動資料中心網路基礎架構的配置。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