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期iThome電腦報周刊的封面故事,是關於「雲端儲存陣列」。我們從去年底陸續介紹相關的議題,例如,12月刊出的封面故事〈新世代混合雲儲存的興起〉,技術主筆張明德發表了專文介紹;而之後發布的儲存月報當中,他以〈殊途同歸的兩種混合雲儲存路線〉為題,談到企業也能在公有雲環境裡面,利用與內部環境相同的儲存系統,提供適合的儲存資源;到了今年,我們希望聚焦在此類解決方案,繼續深入探討相關的技術架構與應用方式。

在此之前,我想先回顧去年臺灣企業對於雲端儲存的應用現況。根據iThome於11月公布的〈2018年臺灣企業儲存大調查〉的統計結果,從2017年到2018年,臺灣企業在整體儲存的應用上,雲端儲存的占比,從9%提升到14%,已經突破1成,而到了2019年,預估將增長到21.7%,這麼一來,雲端儲存占比的每年成長率可達到55%。

從企業實際採用的雲端儲存服務類型來看,檔案型儲存(File Storage)超過4成,其次是區塊儲存(10.8%)、冷儲存(9.6%)、物件儲存(6.9%)。之所以呈現這樣的占比排名,似乎也跟企業現今採用的儲存系統有關。舉例來說,90年代中期崛起的SAN儲存系統,提供了區塊儲存,可支援結構化資料的儲存需求,像是大型資料庫系統;之後,對於大量非結構化資料儲存的需求日漸增加,NAS系統也開始普及,關於檔案儲存的工作負載也越來越多,甚至超過區塊儲存。

而在供應商的部份,臺灣企業選用知名企業級雲端儲存服務商的比例,占了近5成多,顯然這些廠商在市占率上,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

較多臺灣企業採用的雲端儲存服務業者有哪些?微軟Azure名列第一(17.8%),接著是Google Cloud(13.1%)、AWS則是第三(10.4%),都是現行全球雲端服務市占很高的廠商,只是從雲端儲存的角度來看,排行順序有了差異。值得注意的是,中華電信HiCloud緊追在後,占比逼近1成,IBM Cloud、Oracle Cloud、阿里雲等業者,都在百分之一、二。

而我們這次介紹的雲端儲存陣列,只是整體雲端儲存服務的一部分,再加上進入市場的時間並不長,目前的市占尚不明朗,若以〈2018年臺灣企業儲存大調查〉的結果來看,還無法看出具有此種層面的細部差異。

不過,以儲存產品的類型而言,雲端儲存陣列的出現,其實與稍早崛起的軟體定義儲存(Software Defined Storage)息息相關,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對照更大範圍的雲端儲存服務與軟體定義儲存之間,它們在這兩年的採用比例變化,也有極高相似度。

舉例來說,臺灣企業在2018年採用軟體定義儲存的比例是11.6%,略遜於雲端儲存;到了2019年,軟體定義儲存採用率預估將提升到22.3%,險勝雲端儲存。

未來,我們或許有機會調整儲存大調查的項目,以便進一步觀察企業對於多種雲端儲存服務解決方案的採用率。不過,因為廠商出現競爭合作(Co-competition)的關係,這裡將會遇上品牌所屬的問題。

因為現行的雲端儲存陣列,都是由儲存廠商所主導、陸續移植到公有雲服務,在市占認定上,可能會有爭議:該以底層的公有雲服務業者來區分嗎?或根據上層的儲存系統平臺供應商來看?似乎尚未有定論。

另一個不易認定這類解決方案市占的因素,則是多雲(Multi-Cloud)。市面上,這幾家積極發展雲端儲存整合服務的廠商,大多採用多雲的發展策略,也就是陸續與多家公有雲業者展開合作,所推出的解決方案,品牌可能是廠商本身,或是與公有雲業者並列(例如,Azure NetApp Files),屆時該以哪一個品牌為主會是個問題。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