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時,我的房間用了多少電?」這個問題,對全臺多數家庭來說,幾乎是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兩個月,才會收到一封台電寄來的電費帳單,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小時家裡的用電情況,除非自己另外花錢,裝了專用的數位電表。
不過,在臺北市忠孝東路6段,有一棟4層樓高的出租公寓,雖然是老舊建築改裝,但是每一個房客,隨時可以打開手機的第三方App,不用進門,甚至在辦公室,都能知道,房間內每分鐘的用電情況,甚至連屋頂太陽能板的發電數據,都能記錄到同一套系統中,顯示在這支App中,或是平板上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上。
不只是查詢,這個App還能立即試算當天電費,甚至像手機上網流量控制那樣,事先設定電費預算上限。這棟公寓不是特例,早從3年前開始,臺北、臺南、高雄的公共住宅、公有宿舍,超過1千戶住宅,搭配第三方App,都可以讓住戶看到每一天的用電數據,關鍵就是新式的智慧電表。
新式智慧電表內有兩種電力數據模組,台電預設安裝的是每15分鐘蒐集一次的Route A通訊模組,另外也可以加裝能每分鐘蒐集數據的Route B通訊模組,臺北這棟公寓就是由第三方App業者加裝了B模組,才能做到每分鐘的數據更新頻率。
全臺目前已有90萬戶換裝了這種新電表,其中20萬戶已經裝妥A模組,可以每15分鐘蒐集一次用電記錄。台電正在加快換裝腳步,計畫年底前超過100萬戶換新,也準備擴大A模組的裝設,4年後達到3百萬戶,可以涵蓋全臺8成用電量,都能留下電力數據的記錄。
這些資料不只是可以提供給家庭隨時調整用電習慣之用,也會成為台電發展電力大數據的關鍵,甚至是實現臺灣智慧化電力調度的基礎建設。
今年8月,台電正式推出了一項AMI智慧電表用電查詢服務,把這些電力數據釋放出來,讓民眾透過手機App就能查詢,儘管台電新改版的App,只能提供前一天(24小時前)的歷史用電記錄,但是數據趨勢已經可以做到每15分鐘的顆粒度,還無法提供即時數據,但已經比過去每2個月才公布的用電量,來得精細許多。
台電於8月中旬推出電力App更新時,首度增加AMI用電資訊查詢功能,這個功能結合了通訊傳輸功能的智慧電表,讓安裝該電表的低壓或一般用戶,現在也能夠隨時查看前一日個人用電資訊,甚至可顯示每15分鐘用電。不需要等到兩個月後收到帳單才知用多少電。圖片來源/台電
台電也計畫將電力數據,開放給第三方能源管理系統業者,搭配自行擴充的B模組,就能做到如同臺北那棟示範公寓那樣的能源管理能力。甚至,台電業務處副處長許一女就親口對我們記者透露:「以後要讓民眾能將個人用電資料打包來自主運用。」
台電也規畫,未來會透過國發會的MyData平臺釋出家戶電力大數據資料,讓民眾可以自己決定,將家中電力資訊授權給第三方服務商來運用,而且釋出的將會是每15分鐘蒐集頻率的家戶詳細用電數據。這樣的生活用電大數據可以怎麼用?新北市環保局最近就用AI,來分析200多戶智慧電表蒐集到的數據,可以辨識出家中不同家電的用電模式,找出最耗電可先汰換的老舊電器。這個創新應更在今年總統盃黑客松競賽中得獎。
或像多年前就開始大力推廣智慧電表的日本,至今安裝數超過6千萬戶,有家日本宅配公司佐川急便,取得住戶授權來讀取家中電力數據,不用事先電話確認,司機就能從用電情況得知送貨對象是否在家,甚至即時修正送貨路線,來減少二次配送撲空的情況。
日本不只有像佐川急便這類電力大數據創新,不少醫療照護服務,透過家中用電數據,來掌握居家老人的活動情況。未來這些電力大數據應用的創新都可能在臺灣出現。
目前20萬具智慧電表已經開通A模組,回傳電力數據的總資料量,一天就超過60GB,台電預估,4年後,全臺300萬具智慧電表,光用預設A模組所蒐集的資料量,一天就會高達近TB。未來這批資料都有機會透過MyData平臺釋出,讓民眾自己決定怎麼用,這勢必會成為生活大數據的資料新金礦。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