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禮拜三到五的早上,臺東阿美族聖山腳下的這家小診所總有位醫生,不是在病患家裡,就是在往病患家裡的路上。
這裡是臺東海岸公路上的漂流木故鄉,都蘭村。村里的都蘭診所,就在舊糖廠園區附近,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棟尋常的三層樓民宅,一點都不起眼。但是,這裡卻是臺灣智慧醫療新模式的重要實驗基地。
都蘭診所從2017年成立之初,就力推在宅醫療,要把醫療服務帶到民眾家中或社區據點,靠著一臺加長箱型車,服務範圍遍及了臺東東河鄉和長濱鄉,比整個臺北市的面積還要大。
都蘭診所在這臺行動醫療車上,配置了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測儀器,可以在廟口、社區文健站開起行動診所,甚至直接到病患家中看診。不只如此,更從2021年開始,在行動診所上導入了5G遠距會診平臺,將臺大醫院整合醫學科和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的醫生群,帶到臺東偏鄉,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也能接受醫學中心等級的會診照護。
透過5G網路傳輸不延遲的高畫質視訊,當地醫師與遠端醫師更容易共同會診病患、討論事先拍攝的超音波影像,可以讓多位醫生加入,甚至連家屬也能同時連線。
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先前在一場智慧醫療論壇中坦言,他們正在思考如何將這個創新智慧醫療模式,變成可以兼顧規模效益和醫療品質的模式,例如還需要建立醫生網路,讓更多醫療院所和專科診所的醫生加入,甚至未來希望能納入正式醫療的給付系統中。
都蘭診所在宅模式的實現,不單靠這一群熱血醫生和護理師,還有來自政府機構支持補助、多家醫學中心合作、廠商技術支援和平臺開發,多方協力才得以完成。這正是臺灣智慧醫療典型的團隊戰模式。
從都蘭診所的例子,可以看到幾個有待解決的課題,像是跨院合作多方協力的背後,不只得仰賴事前大量資訊整合,也得讓遠距醫療模式納入正式醫療體系,擴大通訊診療範圍,健保給付支援等常態化作業,才能長遠發展。甚至,可支援遠距診療的醫生總是不夠,如何借助醫療AI的輔助來分攤人力,更顯得重要,但這就得先克服醫療AI商品化的門檻,才能派得上用場。
醫療AI商品化、遠距醫療常態化和資訊整合挑戰,不只是都蘭診所的難題,也是臺灣各家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共同課題。政府早在2020年宣布要發展精準健康核心戰略產業時,就意識到這三大課題的重要性,陸續展開多項法規鬆綁和補助推廣。
例如去年食藥署醫材新法上路,今年7月公布新版電子病歷管理辦法。明年還將修改通訊診療辦法,擴大適用情境和實施項目,有條件開放處方和簡化行政程序等。醫界也有多家大型醫院展開數位轉型和HIS大改造,頗有成效,可以成為其他醫院資訊整合的參考。衛福部更計畫推動次世代HIS,來降低各醫院資訊客製化的負擔。
今年是臺灣智慧醫療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智慧醫療起飛的元年。
相關報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09-29
2024-10-02
2024-10-01
2024-10-03
2024-10-01
2024-10-04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