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數位化全面普及的環境,無可避免會受到網路威脅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每個人該做的事情,是積極、持續認識這些資安風險與各種資安事故,正如同我們關心每天的氣象變化,並且及早進行各種必要的準備與預防措施,以便當下能夠充分因應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

然而,有備無患、未雨稠繆的概念雖然人盡皆知,甚至是基本常識,每天的新聞報導總不乏各種意外狀況發生,但離譜的是,許多知名的大型企業因應變故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不免令人深思:科技使人類變得更強大嗎?恐怕真相是「使人類變得脆弱」。

今年3月初,社群網站龍頭Meta公司的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發生故障,約1個半小時恢復正常;幾個禮拜後,全球速食連鎖業者麥當勞發生大當機,十多個國家的App和餐廳點餐系統停擺,許多門市不論現場或是網路都無法接單,有些可改用紙本作業來記錄訂單,有些只收現金,甚至有直接打烊、當天停止營業的狀況。這類狀況並非今年特別多,以前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像是2022年4月,DevOps平臺業者Atlassian發生大當機,花了14天才復原。

若論及勒索軟體、DDoS、資料外洩等重大資安事故,更是層出不窮,駭客組織與國家網軍運用的滲透與攻擊手法五花八門,從粗製濫造到極端繁複都有可能。而這些資安威脅對於企業與組織運作造成的衝擊,也是形形色色,例如,早期早見的個人電腦中毒、硬碟損毀,之後出現網站首頁被竄改、網站服務停擺,到了近期,檔案遭到加密綁架、機敏資料與個資外洩、企業與個人身分遭冒用,更是司空見慣。

事實上,每個環節都可能遭滲透、所有管制都可能被突破,資安措施需要涵蓋全局。例如,事前預防雖然無法完全保障資安,但仍須盡力防患於未然,能在敵人侵入前就予以阻隔,可有效降低後續處理成本;至於事中察覺與事後復原能力的強化,是在APT威脅猖獗之後開始興起的資安戰略,目的是促使大家充分具備各種威脅的偵測與應變能力,建立第二條防線,但這樣與威脅貼身肉搏是更費時費力的,因此不能輕易放棄事前預防工作,如果這麼做,就沒有退路了。

面對詭譎多變的網路威脅態勢,資安的未來似乎難以令人樂觀其成,然而,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人類用幾千年的文明,突破了外在環境的限制,而得以安身立命,因此,今日我們雖然仍舊擔心各種氣候變化,卻不那麼害怕,因為大家都在不斷尋找適應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能通過大自然的考驗,而在因應人為活動的各種變化時,我們沒有悲觀的本錢,只能繼續拼搏,正如同臺灣與全球的命運緊密相連,資安也是如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本文出自《CYBERSEC 2024 臺灣資安年鑑》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