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的臺灣商業財經書籍當中,最受矚目的一批書與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有關,其中一本是《輝達之道:黃仁勳打造晶片帝國,引領AI浪潮的祕密》,另一本是《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因為我們長期關注Nvidia的企業解決方案發展,因此,也想從中找出他們如今得以成功致勝的關鍵,以及過去曾經歷的各種挑戰。

由於《輝達之道》早一步上市,也談到不少公司過往發展歷程,所以我先選了這本書來看。有趣的是,去年底已有一些媒體轉載部分書中的內容,因此,有不少人可能在社群媒體看到節錄的文章片段,呈現黃仁勳經營輝達公司的精彩之處,但其實閱讀整本書仍然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如果你跟我年紀相仿,經歷個人電腦圖形顯示卡廠牌林立的時代,可以從《輝達之道》看到當時市場競爭的盛況,例如,輝達陸續推出NV1、NV2、NV3(RIVA 128)、NV4(RIVA TNT)、NV5與NV6(RIVA TNT 2),以及如今我們所熟知的GeForce,3dfx有巫毒系列(Voodoo Graphics),ATI有Rage Pro,S3有Savage,Matrox有G200。

此書也提到GPU一詞由來的故事。根據作者描述,GPU是由高階主管Sanford Russell和Michael Hara討論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行銷GeForce 256,他們想表明GPU與CPU一樣,皆是電腦不可或缺的配備。不過,維基百科網站倒是呈現不同看法,上面提到GPU是1994年Sony公司首創的詞彙,因為他們的遊戲主機PlayStation使用32位元Sony GPU。

關於輝達公司內部文化,《輝達之道》也描述箇中特色,像是在第9章磨練成就偉大,就列出幾個關鍵訣竅,包含:扁平化組織架構、使命才是老闆、五要事電子郵件、白板勝於PPT(PowerPoint簡報),透過幾個小故事呈現他們重視直接溝通的工作態度,提升決策透明度與資訊共享。

上述作法當中,透過白板溝通應該最令人意外。過往我們知道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有個特殊的開會文化:禁用PPT簡報或條列式報告,而是用Word將想法以敘述的方式製作成1頁或6頁報告或備忘錄,大家一起在會議當中看完這些資料,而身為科技巨擘之一的輝達,他們的內部會議居然也不用PPT簡報,而是透過實體的白板進行討論,根據《輝達之道》作者的描述,目的是希望與會者不斷反思,想想當下與未來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以及專注於現在重要的事情,並且藉由白板筆寫下的有限文字或圖像內容,更有效率地表達彼此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想法。

書中對這種溝通方式帶來的效益,是這樣形容的:「白板流程幫助高管淬鍊出事務的本質」因為這能促使大家更嚴謹、透明地陳述觀點,若與會者對議題想得不夠透徹、完整,或用錯誤假設建立邏輯,就會很清楚地顯現問題,大家無法透過漂亮格式與不夠貼近真實的文字遮掩,難以隱藏疑點或爭議。

而且每次會議結束之後,大家在白板書寫、繪製的內容都要擦掉,下次又要從零開始表達。這樣的反覆呈現,也有助於與會者在有限的溝通形式當中,重新表達想法與思考所要處理的各種議題。

《輝達之道》也再次證實一件大家聽說的傳聞,那就是他們的文化深受美國科幻影集《星艦奇航(Star Trek)》影響。

例如,眾所皆知,輝達公司總部兩座大樓的命名:Endeavor(奮進號)、Voyager(航海家號),都是影集當中曾出現的船艦;而《輝達之道》作者在書中描寫輝達白板文化時,也以外星種族瓦肯人的心靈融合(Mind Meld),形容黃仁勳希望與員工心靈相通。

除此之外,作為Nvidia技術應用主軸之一的元宇宙產品線Omniverse出現之前,輝達更早之前推出的虛擬實境(VR)解決方案,稱為Holodeck,這應該也是受到Star Trek影集的啟發,因為在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之後,劇中開始出現臺灣譯為全像甲板的Holodeck,呈現不需配戴專屬裝置的VR可能性,這個配合劇情設計的嶄新神奇應用,應該也啟發當時輝達的相關技術發展。

關於輝達的業界傳說目前仍在繼續拓展,AI浪潮的接連爆發,讓他們在這幾年不斷躍上新的顛峰,未來他們一定還會開創更多驚奇,而在目睹他們的興盛之際,我們也必須向他們學習如何專注與提高效率。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