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行和威寶電信合資的震旦電信日前宣布,未來將專賣威寶電信門號,停售所有其他行動電話業者門號。受到影響最大的兩家廠商—台灣大哥大與亞大行動寬頻,則是以擴增自有通路作為回應,預計也將各增加數十家直營店。換句話說,台灣的行動電話市場有逐漸走向垂直整合的趨勢。

台灣的通訊行,一度跟便利商店一樣普及。據業者估計,在顛峰時期,全台灣至少有4000家以上的通訊行。這當然不是常態,消費者可能每天光顧便利商店,但是不太可能天天逛通訊行。

短時間內出現這麼多通訊行,一來和行動電話是歷史上少數普及率能夠快速從零到百分之百的市場(便利商店有一大部分則是取代傳統的雜貨店,不是打開一個全新的市場)有關,二來則是因為行動電話系統業者為了搶占市場,在過去幾年間提供高額的手機補貼,間接也讓通訊通路業者有比較大的獲利空間。

隨著通訊市場的飽和(普及率超過百分之百),螞蟻雄兵幫忙打江山的效益大減,通訊系統業者願意提供給通路商的條件越來越嚴苛,市場上的通訊行也就開始步入緊縮的狀態。

前面我所說的,都只是市場現況的描述,還談不上是市場的分析。但是我們做決策的盲點,卻經常是從這裡開始的。通路萎縮,和廠商必須跳下來經營或投資自有通路有無必然關係,恐怕是一件有待商榷的問題。

企業必須要自己完成一項工作,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自己做比別人做(外包)有利,其他似是而非的說法,則是多半經不起市場的考驗。哪些狀況,是所謂的自己作比較有利呢?我們一樣得回到經濟學的ABC:有規模經濟、可以建立獨特的進入障礙、具備學習效應、或是能夠降低交易成本。

規模經濟,自然是不太可能有的事。合理的推論,同樣一家門市,能夠辦理7家電訊公司的門號要比專辦一家來得有規模經濟效益。這也就是說,搞專賣店非但沒有規模經濟的好處,其它有利因素的效益還得大於不具備規模經濟的損失,自行成立專賣店才能算是一件符合經濟理性的投資。

建立獨特的進入障礙,必須是你開了專賣店以後,別人要開的困難度便提高了,才能稱得上是進入障礙。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熱門路段的三角窗、高度聚集目標消費者的3C賣場如果你都先佔據了,後進者要找到好的據點也開設直營店的困難便高很多。但是從震旦電信的策略一宣布,其他兩家業者馬上就跟進的情況來看,顯見實際上的狀況也並非如此。

市場上的說法之一,是說3G行動電話有更多的加值應用需要專業的解說與服務,是一般通訊行所無法提供的,因為一般通訊行只在乎價格高低,不重視服務好壞。

這種說法乍看之下有理,實際上卻也未必經得起現實的檢驗—如果此說能夠成立,豈不企業的「服務活動」都不可能外包,外包的服務品質就必然不及企業自行提供的服務?行動電話業務起家的台灣客服,不正是將服務外包的典型個案?

我這麼寫,不是我認為電訊產業的垂直整合必然不可行。我只是想,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會不會是從一場誤會開始的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