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位電視名嘴,在她所主持的財經週報當中,用一種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口吻,語重心長地告誡觀眾:中國發展雲端運算是多麼的積極認真,傾全國之力要和美國一較長短,而我們臺灣,行動溫吞,態度散漫,恐怕就要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了(從她一臉肅然的表情來看,甚至比2012還快)。
看到這樣的評論,我也不得不佩服這位才女主持人敏銳的觀察與洞見,以及其憂國憂民、恨鐵不成鋼的愛國心。我完全相信中國發展雲端運算,一定要比我們臺灣積極、有效率得多了。只不過,這樣的積極與效率,是不是足堪我們學習與效法,我就不是那麼確定了。
首先我們得了解,美國人之所以傾全力在全球推銷雲端的概念,是和美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轉變有密切相關的。過去美國的科技產業,挾其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可以很放心地將在美國國內生產已然成本過高的硬體製造,釋放給臺灣、韓國、中國這些半邊陲、邊陲國家「分一杯羹」,他們自己則只保留毛利、技術門檻最高的那一塊,像是電腦產業裡的CPU設計、產品行銷等等。
但是自1990年代中期以降,這種「我吃肉來,你喝湯」的局面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名為晶圓「代工」的臺積電,毛利率已經不下於全球半導體龍頭英代爾(Intel),原本應該只是跑龍套角色的宏碁電腦,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品牌電腦商。美國人如果想要維持她在全球科技產業的領導地位,讓產業與工作機會還能留在美國國內,一套全新的營運模式、重新架構的全球產業鏈分工方式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雲端運算,是美國「產業復興,工作留國內」最關鍵的戰略性發展之一,要讓板塊漸次偏移的資訊產業價值鏈,再次將發球權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對美國人來說這麼重要的策略性產業,她又豈會輕易讓過去一、二十年蠶食其根基的國家討得便宜?我這麼說,並不表示科技新興國家在雲端產業毫無機會,只是和美國「正面對決」的產業,這些科技根基相對薄弱的國家能有多少勝算,實在不是一件可以過度樂觀的事情。
中國在雲端的發展上,站在一個非常獨特的位置。首先,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他們可以大剌剌地說,「這個外國公司不能作,只有本國企業可以經營」。他們可以重點扶植某一特定公司來對抗外國「霸權」,全然不畏懼「圖利廠商」說法,只要「國家有需要」。其次,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很多國家都「想像」要賺中國的錢,因此也不敢貿然對中國施以經濟制裁。
當然我們也別忘了,中國努力發展雲端,可能也有它政治目的上的考量:資料在雲端運算、雲端儲存,要控制思想與言論,當然要比要求一臺臺中國出廠的電腦安裝「綠壩」,要來得簡單省事多啦。
中國這種為達政治目的,用政治手段來發展雲端的方式,我們當然是望「雲」莫及。Google最近在中國的遭遇告訴我們,要發展雲端產業真的不難──只要把外國的領導廠商趕跑了,天下不就都是你的了!做不到?那只能怪自己為何是個民主國家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8
2024-11-12
2024-11-14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