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發表的<整體策略>一文,強調了策略思維的必要性。有讀者反映:眾人皆知策略思維是營運成敗的重大關鍵,但並非每個人都具備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運籌帷幄之中,就能決勝千里之外。若自認沒有那樣的天賦,還有資格談策略嗎?

答案是:有!

策略思維,絕對是可以培養的。

探討方法之前,不妨先釐清:究竟何為策略?「策略」(strategy)一字源自希臘文字根strategos,意思是「軍事領袖」。每個領兵作戰的大將,腦子裡籌畫的幾乎都是同一件事──運用最少的兵卒糧草,給予敵軍最大打擊,以贏得漂亮的勝利。打勝仗,是唯一不變的目標;為達此一目標,就得要有完整的作戰方針。

三國時以五萬聯軍力抗二十餘萬大軍的「赤壁之戰」、東晉時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的「淝水之戰」,若非領導人善用策略,決不可能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大獲全勝。

同樣道理傳承至今,戰場上的斬刈殺伐轉化成商場上的你爭我鬥,將才們拼比的不再是殺人而是興利。對領導人而言,替組織謀取最大利益、與競爭對手抗衡是終極目標,領導人必須善用手邊資源,掃除攔路障礙,努力朝目標邁進。

說了那麼多,策略的組成,不外乎兩大要素:明確的目標,以及資源的最適化。

以色列物理學家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藉管理小說《目標》揚名於世,厚厚一本,描述工廠瀕臨關門的小主管如何重新定義目標、在大環境諸多限制下力挽狂瀾。書中不斷強調以下概念:能讓組織更接近目標的行動,方具有生產力。目標可分近程、中程和長程,無論哪一階段目標,都必須精確扼要,宛如手握藏寶圖的寶藏獵人,唯一的目標是寶藏所在之處;即使過程中無可避免地走岔了路,依然能自我提醒、調整方向。

資源最適化,關鍵亦有二:事前的計畫,還有精明的計算。兩者相乘,即得出策略思維培養的基本功。

生活中、職場上,林林總總待處理的事務不計其數。有人主張「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勇氣可嘉;有人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樂觀有餘。不過,見了招才拆招的態度,似乎有點兵行險著,半憑實力半運氣,不甚可靠。稍有失誤,又得另撥大筆資源來救火,徒傷元氣。若能預先計畫,精密計算何事應分配多少時間、力氣和金錢,理出頭緒、制定章法,縱然無法做出最完美的決定,也會比臨陣磨槍的即興演出來得高分。

很多時候,一點小小的準備,便可換取大大的效益。舉個簡單例子:一個人要買蔥、蛋和醬油,醬油店離家最近,而蔥最遠,在路線的規畫上,肯定是先買蔥,回程再買蛋和醬油。倘若一開始先買醬油,拎著重甸甸的醬油再去買蔥蛋,最後大老遠地把三樣東西提回家,顯然比第一種方案費力得多。當事人或許會辯稱:提醬油可以練臂力!但站在管理的角度,出門買東西之前,忘了先花幾秒想一想辦事的先後次序,明明可以省下來的力氣沒省到,無疑是策略上的失誤。

舉凡奕棋好手,會在對手跨出某一步時,腦中飛快計算對手可能接踵衍伸的步數,再計畫自己的應戰策略。擅長辯論的名嘴,也會在上場前先揣想對方可能提出的論點,沙盤推演時便將之各個擊破,提升致勝機率。

事前的計畫與精明的計算,說穿了便是做好準備,在競爭激烈、處處以現實為考量的商場上,更形重要。以管理顧問為例,若想爭取企業的委託,勢必得洞察企業的體質及當下遭逢的瓶頸,做足準備功課,企業方能感受到顧問的專業及用心,甘願掏腰包購買顧問的服務。

明定目標,仔細計畫、計算過再出手,方能知己知彼,不浪費一兵一卒,將資源花在刀口上,找出攻敵首腦的最佳途徑。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