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幾年前的專欄裡曾經提到,一度曾為大國「中華民國」的事實,讓臺灣的產業發展,總是擺脫不了自以為仍是大國的幻影:我們認為所有的產業都不可偏廢,別的大國有的我們也一定要有,所以不管是發射衛星、設置同步加速器、基因定序、或是已經賠了上千億的DRAM產業,三不五時,我們就得聽一遍「臺灣不能沒有xxxx」的說法,而且每個聽來都是那麼的憂國憂民、懇切熱情。

幾年下來,這種「臺灣不能沒有xxxx」論有增無減,只不過,這些「不能沒有你」的論調,幾乎無一經得起考驗。稍早的DRAM產業,搬出來的理由是說,臺灣如果沒有了DRAM產業,韓國人就要勒住我們的咽喉了,對臺灣的資訊產業十分不利。這種理論沒告訴我們的是,為何一二十年來被微軟、英代爾這些美國公司掐住我們的脖子沒關係,要讓我們不能呼吸的變成韓國人就變得事態嚴重了?

不能沒有你的最新版本,最近換到了石化產業。臺灣化學工程學會的教授們跳出說,臺灣不能沒有石化業,沒有石化業,就沒有鴻海、友達、台積電這些公司,臺灣的稅收、產業發展就會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我當然不是化學專家,不知道石化業和這些公司的關連度為何。不過我倒是很知道,如果沒有蘋果公司,也就沒有今天的鴻海,這些化學教授們沒有告訴我們的是,鴻海如果可以把產品賣給外國公司,為何鴻海就不能跟外國公司買原料?說沒有「國內的」石化業,就沒有今天的鴻海,真的是一項令人難以理解的理論。

這些說法在社會大眾間之所以被當成有幾分言之成理,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被灌輸了一種「一國之內,產業的發展不可偏廢」的詭異邏輯,而且根深蒂固到我們信以為理所當然的地步。

我在當年的專欄裡就已提到,這對大國來說,「勉強」還說得通,但是對於臺灣這樣規模的國家來說,是完全不合宜的產業發展政策。小國的資源有限,產業的發展要有重心、要有前瞻性、要配合在地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許多我們心嚮往之的歐洲富裕「小國」,像是瑞士、芬蘭、挪威、瑞典等等,不是早已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此外我們也不能忘記,很多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社會與自然條件,在本質上是相衝突的。這幾年,要將臺灣打造成創意、創新之島,適合觀光、設計、文化創意等產業在這塊美麗土地滋長的呼聲不曾停止。但是要讓文化、創意人才願意留下來為這塊土地努力,外來的觀光客或是新移民願意遠渡重洋到這裡尋幽訪勝,營造一個美麗、永續、宜人居住的生活環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支持國光石化建廠的人總是會強調,這樣的投資能夠創造多少的工作機會。但是就算這樣的估算最後成真,它也沒能真正告訴我們,這樣的工作機會,是以失去了多少需要美好的環境才能滋養出來的創意與創新工作為代價的。而我們如果真的了解這一來一往之間的利弊得失,我們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我們不用害怕產業的偏廢,偏廢是必然,而且必要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