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最近出貨時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交貨時間延遲了幾天,我們跟對方召開檢討會議,想弄清楚這是偶發事件還是隱藏性的流程失誤。討論到後來發現,流程裡面並沒有定義到這個問題,供應商的採購經理,平常發現這個問題時都會自行解決,所以之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只是被解決了。可是有一天採購經理請假了,問題也就爆出來,造成後段產線出問題,延遲了客戶們的交期。

供應商的採購部門為了這件事情進行討論,看如何透過增加流程把這個問題處理好。我們也被邀請參與會議,當討論到新增流程,並增加採購人員以及其他部門的工作與責任時,氣氛就凝重起來,大家都不想背負這個新工作以及新責任,爭執到最後,有個資深員工說:「我又不是老闆!為什麼要管這麼多?」

我曾經在外商工作過,那時候的前輩告訴我:「時間到就該下班,給你的福利你就拿,不給你的也別去爭,反正我們都不是老闆,做多了也不會有好處進自己口袋。」這麼多年看下來,職場上確實有只求溫飽的員工,以及力爭上游的潛力股。從老闆的角度來說,都會希望員工積極,會替老闆設想周到,什麼事情都有辦法處理好……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這個人不在公司了,或者他累了不想管這麼多,到時候怎麼辦?其實蠻多老闆都擔心過這種事,可是擔心也沒有用,出了問題就去解決,至於公司的運作是否有制度、流程是否可靠,就一天拖過一天了。所以老闆與「替公司著想的人」都成為最辛苦的角色,我們都在抱怨幫別人代工賺打工錢很苦很累,但是沒有想過是因為內耗才累,還是因為事情複雜才會累?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們越來越不能去期待每一個員工都替公司著想,因為員工的重心還是要放在家庭生活,兩者要能平衡員工才可以在公司做很久,也才能有效率。我朋友是一個經營績效很好的主管,他就說:「不應該去期待找到事事為公司著想的員工,而應該要讓制度流程順暢到連公務員心態的員工都可以勝任!」慢著!這樣的做法不就否定了公司文化的作用嗎?因為我們應該透過公司文化讓每個員工積極、主動、負責,而不該設計螺絲釘式的制度流程吧?

培養積極的公司文化,確實可以改變同仁的心態,把自己當作是老闆一樣地關愛這個公司,可是這還需要另外一個誘因,就是高額的薪資或分紅。因此我們不能說公司給員工一份薪水,就要求員工加倍努力,而是應該把我們懊惱手下只有平凡員工的時間,用在思考如何簡化制度流程,降低出錯率,提升「管理財」的營收。企業裡面需要有開創性的員工,也需要能守成的員工,才有辦法穩定獲利成長;都是衝鋒型的員工,運作起來就會比較不穩定而大起大落;都是公務員型的員工,那又有可能失去競爭力,經驗上攻與守的比例以1:3為最好。

所以我們不應該責怪員工講出「我又不是老闆」這種自掃門前雪的話,建議換個角度思考,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員工,我們才有機會找到那些企業裡面的三不管地帶,也才能設計出有效率的流程。如果員工都默默承受,有可能我們沒思考周到,一個流程牽連到很多人,不但不精簡,反而拖累了企業的效率。當然,我們並不歡迎為反對而反對,或者意見領袖型的員工,只要是對制度設計有利的意見都應該參考。

企業內的事情,沒辦法一下子就解決乾淨,政策的推行需要時間,主管必須要有運作周期的概念,一個流程運行到順利,大概需要多久?抓住這個節奏,一件一件來,並且檢討前一件的執行狀況,再來考慮是否修訂流程,或者透過流程裡面各環節的反饋機制達到預警作用。千萬不要讓同仁以為問題解決而鬆懈,或者一下子就下結論,培養大家運作的節奏,就可以減少很多因為短時間內來回碰撞同一問題造成的紛亂與困擾。

「你覺得要怎麼辦?」供應商的主管問我該怎樣處理那個衝撞上司的員工。我想應該還是要講清楚,以免同仁內心有委屈,導致心結的產生。只要公司穩定地經營,我們有工作也有溫飽,就沒有必要用無謂的言語或情緒來破壞這種穩定的關係。如果我們真的很想往上爬,那就應該主動站出來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不是用放炮來代替建言,只有專業與格局才會被尊敬,自覺比較聰明的發言難免會孤立自己。

其實我們心理面難免會忿忿不平,因為當有一天公司成功的時候,只有老闆一個人會上雜誌封面,也只有他一個人有極高的身價,不過必須要換個角度想:「換自己當老闆好嗎?」有志氣的人,在累積足夠的金錢與人脈之後,也可以自立門戶,現在幫老闆成功,有了經驗,以後自己也能幫助自己成功,不是嗎?世事難料,我遇過很多成功的老闆,當初都沒有想過要自己創業,但總是給自己很高的自我要求,透過幫助公司的成長自我學習與累積,甚至創業的時候,原來的老闆也給予資金上的資助並且介紹客戶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