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推廣道德教育的李教授與暢銷網路作家九把刀一番唇槍舌戰,引發了媒體的濃厚興趣。

李教授:「用BBS、臉書會變笨,閱讀無厘頭的網路文學無法長智慧。」

九把刀:「教授對網路媒介不了解……我們這個與網路共生的世代,應該要對無法與網路世界接軌的舊世代多很多的包容心。」

「與網路共生」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生活當中,幾不可一日沒有網路,一旦上不了線,便覺渾身不對勁,彷彿跟世界脫節了一般。收發E-mail、跟朋友聊天需要網路,聽歌、看影片需要網路,查新聞、找資料需要網路,旅行、購物、看天氣也通通需要網路。網路愛用者肯定都同意,網路是一種幫助人類活得更省力的利器。

如此好物,偏偏還是挑起了李教授的擔憂。姑且不論他是否符合「無法與網路世界接軌的舊世代」的定位,他的擔憂,確有值得重視之處。

實在是因為,網路每天提供給使用者的大量內容,太缺乏選擇性了。

網路世界裡,不分種族、國界、社會地位或知識高低,誰都可暢所欲言,有些話真的有道理,有些似是而非,當然也無可避免地有些誤導讀者的謬論。近日與資策會合作,針對線上閱讀(e-reading)習慣進行調查,研究指出,年輕學子每天上網時數甚長,主要用於線上娛樂,鮮少閱讀對自己有益的文章。

有趣的是,不同於李教授的批判,我們的研究人員下了一個評論:年輕人應多接觸優秀網路作品,比如九把刀字裡行間傳達的信息,便比其他寫手的隨興塗鴉更富正面意義。不單吸引年輕族群,還能讓中學校長當場爆粗口致敬,九把刀想必有其說服力。然而,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重點是,任何事情要做得好、做得對,都必須透過清晰的邏輯和正確的方法。

使用網路也不例外。

網路是人發明出來的工具,不會使人變笨。是否會越用越笨,端看使用者採取的是聰明或笨方法。聰明的使用者,懂得篩揀有品質的內容,大幅縮減上圖書館找資料的時間,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若無所節制、不分好壞地耽溺在沒營養的茫茫資訊海,潛移默化的結果,難保不面臨日漸退化的危機。

問題來了:要過濾網路內容,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與人生經歷。舉例來說,某知識平臺的英文論壇,蒐集了各色各樣的內容,有人提出英文相關疑問,就有熱心人士回答,答得是對是錯,卻無具公信力的審核機制,以至於求知者看得頭昏眼花,問題的答案終究傻傻分不清楚。跟網路一起長大的新世代年齡輕、資歷淺,面對浩如煙海的內容,想選也不知從何選起,便很容易隨波逐流。想來這也是李教授發聲疾呼的原因。

不過,一昧抨擊BBS、臉書和種種網路資訊,並非積極解決之道。硬將「與網路共生」的新世代抽離網路,是不可能也沒必要的作法。若真關心網路世代的未來,唯有設身處地為他們想、替他們做點什麼。欲達此目的最有力的工具,正是他們備感親切的媒介──網路。BBS、臉書受歡迎程度不在話下,功能之強大亦無庸置疑,對資訊品質有疑慮的「大人」,應先了解它們的力量,再加以靈活運用,融入年輕族群,方能給出新世代甘願接受的建議。說得誇張些,即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擔憂網路文學水準不夠?大可成立一個網路社群(這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選出有閱讀價值的網路文學,或值得造訪的知性部落格,讓新世代明白:「大人」並非因為自己不懂網路才反對,而是在全盤了解之後,提出有益於新世代身心成長的客觀見解。
利諾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