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職場之間存在著教育的斷層,學校教育偏向理論,因為要教學生如何釣魚而不是直接給魚;職場的需求卻希望來上班的人能夠立刻上火線,一些基本的事情要先會,否則教起來很累。最近聽到朋友間的抱怨聲越來越強了,產業間的競爭已經很激烈,實在沒時間做基層的教育訓練,偏偏來的人大多都不具備基本功,幾個擔任中階主管的朋友煩惱到快瘋了。

電子業的主管說:「搞什麼?連製作BOM與承認書都不會?」服務業的主管說:「學校沒有教與客人之間基本的應對進退嗎?還有那個微笑也不會!」行銷與專案的主管說:「連一個提案基本該有哪些架構都不知道?」我問了在學校教書的朋友,大部分的人都說:「這應該不關我的事吧?排課有排課的行政單位啊!」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假設學校有這樣的課程,但內容應該是與業界脫節了,所以才會演變成這種現象。「我們希望透過建教合作來解決這問題」,兼任行政工作的朋友解釋,「但是企業其實是希望透過建教合作來取得廉價勞工……」。

有沒有人想過幫這些基本功制定一個標準,就像USB有標準,所以大家照著標準做,就很容易相容了。但這要串聯所有學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大公司與小公司的基本功是不同的,大公司裡面每個人負責的部分少,所以每一小塊可以做得很仔細;小公司則是一個人負責多件事情,所以需求會比較多樣。這種事情有可能規格化統一化嗎?所有我問過的人都說不太可能,因為臺灣雖然是頂尖的製造王國,卻很少有制定規格的能力,因為都各玩各的沒想過要把餅做大,都以想幹掉對方為優先。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教育訓練也是公司的競爭力的話,那麼訓練新人就等於是一種投資了!」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學校如果都教好好的,那麼公司就少了「教育訓練」這項競爭力了。由於我反對將公司當成學校,確實沒想過以教育訓練為競爭力的做法,因為人才訓練了還是會流動。不過從實際資料看來,員工流動並不見得是常態,這與公司文化有關,有很多企業員工一待就是十幾年。「如果你明白地讓員工知道,我們有一套有效率的教育訓練系統」,朋友解釋,「員工是可以安心地在這裡成長的。」社會上大多數人想要的是安定的工作與穩健的成長步伐,有沒有基本功沒關係,重要的是願意融入企業的文化。

話說回來,即使學校教了基本功,我想很多人還是會抱怨的,因為教的內容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這些基本功沒有標準,所以不管教還是不教,都不能期待品質。既然是這樣子,與其指望別人來幫忙訓練,不如自己投入心力。

「我們公司堅持自己訓練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要培養出同仁之間的前輩晚輩情感」,一個上市公司的研發主管表示,「而且,擔任小老師的員工,也會因此學到不少東西,還有基礎的領導與溝通。」師徒制在國內已經逐漸消失了,畢竟難免造成公司內部「霸凌」的嫌疑,但師徒制對於技職教育的養成有其重要性。新人都會有一種「雛鳥情結」,會尊敬當初進公司時的直屬主管,或者負責訓練他們的人;如果小主管擔任過教育訓練新人的工作,確實對於未來組織團隊,還有自己的領導管理上,有一定的幫助。

持反對意見的朋友,總是認為教育訓練占用了公司很大資源,這種情形我們討論過,就是把A級員工拿去教B級員工。但是如果是一個專責負責訓練的A級員工,或者是一個B級但是很有系統很有耐心的員工,都仍然可以在最小資源下完成任務。新人來到公司,被分派到團隊中,就需要用團隊的力量來教育訓練,每個人給予一點點的指導,加起來就很多了。教育與投入資源的投資報酬率沒辦法短期就看到,但從IBM、GE等知名企業的歷史證明,優秀的公司足以訓練出優秀的員工與專業經理人。培養員工的目的在於訓練員工能夠獨立作戰,教育訓練會造成資源浪費是因為員工養成依賴性,認為「不管怎樣我就是會被訓練,所以不需要主動學習」。所以教育訓練重要的是給予觀念、挑戰與激勵,促進他們主動學習的慾望,這樣的基本功才算可長可久。

一個優秀的學弟說,他去的大公司,第一天的員工訓練,整天就是聽公司制度,第二天聽的還是公司制度,所以第三天他決定不去了。這其實是A級員工轉為D級員工的開始,資料顯示,如果企業能夠透過開導、勸說、壓力等方式,讓新進員工在進入公司的一年內,不要因為無聊、無趣而擅自脫隊,新人未來淪落成為C、D級員工的機率就會減少50%以上。大部分的主管會選擇放任優秀員工不要去參加很瞎的訓練,但是訓練的重點不在於訓練本身,而在於強化與累積員工的團隊意識、群體認同。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現,長久排斥訓練的員工,終究還是會離開公司。這就得仔細想想,我們該把資源投資在誰的身上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