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去聽友人的合唱團表演,唱到一半,一位男低音的譜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整疊掉到地上。幸好他站的位子沒那麼顯眼,允許他在最短的時間將譜撿起來、放好然後跟上大家的節奏,不至於造成過度騷動。
據說,團員們事後反應:那麼多頁譜帶上去,又要整理、又要翻,實在很麻煩,若能人手一臺iPad,存入譜檔,透過觸控螢幕快速翻頁,肯定方便多了。
連音樂家都想用iPad取代傳統樂譜,iPad的強大魅力,可見一斑。
事實上,早在iPad問世前幾年,便有廠商推出所謂的「平板電腦」(Tablet PC),只可惜雷聲大雨點小,並未達成預期的市場效益。
或許有人會說:Tablet PC的命運和當年美國某品牌冰淇淋和甜甜圈店一樣「生不逢時」,進場時間太早,成了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平白讓其他品牌後來居上,完全沒享受到「先行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
真的只是這麼簡單嗎?
且讓我們回想一下Tablet PC的內涵──顧名思義,Tablet PC是一臺「PC」,功能與一般PC、筆電基本上無甚差異,只是多了螢幕可觸控、可轉動的功能,價格卻比PC、筆電貴了一大截。雖是「平板」,實際上仍然不輕。站在消費者的立場,Tablet PC的C/P值顯然不怎麼理想。就銷售的角度,目標族群也跟PC、筆電重複。手邊已有PC、筆電的使用者,以Tablet PC取代既有設備的意願通常不高。
因此,「平板電腦」的概念始終未能在市場上掀起炫風。
直到iPad出現。
不知情的人可能以為:iPad不就是新一代的平板電腦?
外型上,iPad看似Tablet PC的進化版。但若追本溯源,探究iPad的創作思維,會發覺兩者背後的故事截然不同。
嚴格說來,Tablet PC的研發者,觀念依舊停留在PC、筆電層級,未能跳離窠臼。iPad則不同──它的誕生,不是要取代PC,也不是一臺輕薄的Mac;iPad就是iPad,是一枚全新的「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傲然以專屬於它的形象存在,敢於鶴立雞群。蘋果推出iPad,是一種「創造市場」的大膽作法,擺脫舊產品的包袱,針對潛在消費者(年輕族群為主)的需求,發想出更人性化的功能,締造前所未有的愉悅經驗。
另一則勇於跳脫傳統以制勝的案例,是一家舉凡會說話的小孩都認識的上市公司──麥當勞。
當初麥當勞兄弟開餐廳的動機,是用簡潔的菜單、快速的服務和物美價廉的食物,照顧想闔家外出用餐的家庭。然而在開了三、四家分店後,麥當勞兄弟便無心也無力繼續擴張。奶昔機供應商克羅克(Ray A. Kroc)嗅到麥當勞的商機,決定買下經營權,用他的方式賦予麥當勞新生命──他跳脫大多數餐廳對廚師手藝的依賴,導入精密的演算法,從每塊漢堡麵包的配方、重量到薯條炸幾分鐘該起鍋,皆有準確的數據可供依循。如此一來,無論麥當勞在全世界開多少間分店,食物的味道都能維持相同水準。
iPad之所以比Tablet PC成功、克羅克之所以比麥當勞兄弟重要,關鍵就在於他們敢「跳」──跳脫昔日框架,開創一片全新境界。這讓人聯想到《神鵰俠侶》的經典結局:楊過在斷腸崖痴等小龍女十六年,等到心碎,索性也跳下深崖一了百了。多虧他這一「跳」,才曉得小龍女原來平平安安活在崖底。早知敢「跳」能為彼此的人生帶來恁般驚喜和轉機,他早就跳了!
羅傑‧馬汀(Roger Martin)在一本關於商業設計思維的書中提到,每逢創作一項新產品或服務,必須回歸「渾沌」(mystery),想像自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不斷自問:這世界需要什麼?我若創造出某樣東西,人類能拿它來做什麼?儘管不是每次嘗試都保證成功,我們也不能躲在蕭規曹隨的制度裡偏安,總要有敢「跳」的魄力,才有希望突破瓶頸、柳暗花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