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的普及,帶動許多人為機制邁向「系統化」。從前靠手抄、筆算的作業,如今皆可交付「系統」來完成。

用機器代替人力,確實省下了不少工。但若機器的設計不夠聰明、人類又過度依賴機器,便可能出現種種「非人哉」現象。

前些日子,朋友去便利超商買優格,發現有「同商品第二件六折」的優惠。他想選草莓口味,但草苺只剩一個,另外兩個都是蘆薈。

「應該可以混著買吧?」他心想。

反正相同品牌、相同定價,只是口味、包裝不一樣,理所當然算是「同商品」。豈料走到櫃檯一問,小姐說:「我們規定『同商品』,就一定要相同口味。兩種口味混搭的話,系統刷不出折扣。」

「我想買草莓,但櫃上只剩一個。」他把責任推回給店家:「是你們缺貨,我才不得不拿另一種口味啊。」

「沒辦法,」小姐語氣堅決:「系統這樣規定,你只能買兩個蘆薈。」

「莫名其妙!」朋友很不高興:「我愛吃什麼口味,還得配合你家的系統!?」

系統系統,所有工讀生連店長口徑一致拿系統來推搪。試問若沒有這套系統,用人腦來判斷,商家該不該允許客人混搭?

稍有生意頭腦的店家,想必都會答「yes」──成本相同的情況下,規定顧客買兩個一模一樣的口味,並不會賺得比較多,何苦跟顧客的kimoji過不去?

問題來了:增設系統之後,原來簡簡單單可以做到的事,突然變得不行了,也就是說,顧客得到的服務比傳統的人工收銀機結帳還不如!機器的存在,本該用來改善服務品質。若為了配合機器,連最基本的人性常識都泯滅,那要機器來幹嘛?

諸如此類的案例,委實層出不窮。我自己也曾去某店家沖洗照片,現場有一臺可以從USB叫出檔案沖印照片的自助機器。平時的設定,一張照片只能洗一種尺寸。那天我需要將同一張照片洗出幾種不同尺寸,機器頓時出現理解障礙。我努力按螢幕上的指示去做,半天仍搞不定,只好求助於老闆娘。她不耐煩地走來,滴滴答答按了一串完全超出指示範圍的按鍵組合,機器霎時茅塞頓開,順利執行我的命令。

老闆娘不屑地瞅著我,眼神彷彿在說:「你真是個笨蛋!」

好歹我也是個資管專業的教授,竟在系統操作上遭人鄙視,當真是有冤無處訴!就算我把機器拆了,也不可能找出老闆娘按的那串摩斯密碼。一臺自助式機器,沒能提供簡潔明瞭的操作指示,莫非是使用者的錯?

機器帶來自動化、系統化,固然大有貢獻,但若忽略了最關鍵的「人性化」,以「系統一旦設定,就不可能改」為藉口,強迫消費者配合壓根兒不夠完善的系統,焉能創造消費者滿意度?

要求人來配合機器,基本上,一點也不合理。

儘管已是陳腔濫調,但真的有必要再次強調:「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每一臺機器、每一套系統的設計,皆應回歸「以人為本」的態度,審慎思考(若自己想不出來就用各種方法觀察或調查)怎樣的IT產品才符合人類的心理和行為邏輯。一旦令消費者感到不便,就必須回頭檢討設計過程中遺漏了什麼,而非將責任推卸給無辜的沒被人設計好的系統,然後兩手一攤表示無計可施,任憑消費者飽受委屈。

「系統化」的價值不容置疑,但它只是一個起點,目標是抵達「人性化」的彼岸。居間渡化的那艘船,便是將系統提供的服務流程「合理化」──以使用者需求為前提,在系統和使用者之間,締造能充分發揮系統價值、有效填補需求缺口的互動模式。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