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是當代偉大的藝術家,在看過他所有作品之前,我的想像都停留在那是一個「印象派大師」自己的世界──扭曲的空間,以及看似拼湊的拼圖。不過當深入了解大師年輕時的作品時,卻發現他早期的作品並非都是立體的畫作,而是有很多精細的工筆畫。解說員告訴我,畢卡索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印象派大師的,雖然他在創作初期就已經是很好的畫家,但都還是遵循著傳統來作畫,直到有一天他決定打破傳統進行新的嘗試。其實創新很多都是「複製+調整」而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大師也是這樣練成的。

練習書法的時候,我們一開始要臨摹柳公權、王羲之的書帖,反覆練習,直到能夠寫出端正的書法。同樣的,圍棋也是需要從棋譜開始,研究攻守的招數,甚至背下來以備較量時派上用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提出一個說法,他認為從開始成長到可以自立門戶,概括而言就是三個步驟:守,破,離。以書法為例,守就是臨摹,向大師學習,直到成熟為止。破就是開始嘗試有小幅度的創新,逐漸嘗試新的領域,檢討反省測試結果。當所有能力都具備了,就可以嘗試脫離之前的束縛與限制,發展更大幅度的創新。這中間需要的時間長短不一,也跟天份有關,不過更重要的是恆心與毅力。即使如樂聖貝多芬,也是老爸逼他不斷練習,使他即使日後耳聾都還可以憑記憶來譜曲,算是把「守」這個動作做到極致了。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人生的軌跡是「connecting dots」,我們每做一件「扎實」的事情,就是一個dot。他在大學修習過書法,這個扎實的學習,讓他在日後發展Apple系列產品時,對於字體的呈現,有了很多的啟發。不管我們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扎實」地學好與做好一件事情,就能留下一個dot,隨著未來的發展,就有機會把dot連接起來,進入到事業的另一個境界。因此「守」這一件事情很重要。我們看到成功的人物,背後都有著很扎實的「dots」,這些dots並不是很大的學問,例如王貞治的dots就是揮棒,把揮棒這個動作做到嫻熟。所以不管我們對社會、對工作有多少的不滿,重要的不是情緒發洩,而是要把心放在建立自己扎實的「dot」上面,在未來的某一天就一定會產生作用。

這樣的方法似乎也可以用在公司經營與團隊領導上。我認識一個電子業界的朋友,一開始創業的時候,也是先做「別人有在做Me too」的產品,少賺一些,勤勞多跑通路,站穩了腳跟之後,才來思考能否進行「小幅度創新」,穩穩地讓公司逐漸茁壯起來。儘管我們都看到,某個地方存在著巨大商機,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默契良好並且經驗十足的團隊,就算機會來了,也可能只是提早受害。透過走前人或競爭對手走過的路,先練兵培養實力,再來尋求突破,也不失為一個穩中求勝的方式。

複製別人的做法,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因為我們往往覺得「別人的做法沒有比較好!」難免不容易低頭「臨摹」競爭對手或者前人的足跡。這個需要透過觀念的溝通來改善,也就是:「資源的配置。」如果直接套用別人的方法,可以省去很多時間、金錢,何樂而不為?不過想要進入新領域,還是得搶先占領灘頭堡,借用別人的智慧可以讓我們爭取到時間並將力量集中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守住之後,再來進行小幅創新,嘗試「破」的階段,當中可能會挫折連連,但持續進行是必要的。畢卡索也不是一開始畫印象派就變成大師的,中間仍有過渡時期的試誤學習。

不管是個人實力的累積,公司經營的成長,還是有人可以直接進入到破與離的階段,儘管有捷徑或好策略,可是永遠無法避免的是「硬碰硬」的局面。環境變化所造成的影響會有多大,要看基礎扎根有多深來決定,如果我們在守的階段能夠有很深的基礎,那就可以「軟著陸」。很多穩健的經營者常說,不要一下子找太多新人來,會衝擊到公司的文化,新人需要時間與公司磨合,也需要重新臨摹公司的作業流程、觀念與思考模式,好好地把這些事情做好,接下來要「破」要「離」會更有力量。我們不是在倡導慢慢做事,但是急要有道理,也要有團隊的實力支持,否則會演變成為資源的浪費,投資如果都不確實,急就章無法形成扎實的dot,還是沒辦法connecting dots獲得成功。

國畫大師張大千年輕的時候也曾為了要讓自己更上層樓,跑到敦煌千佛洞臨摹壁畫。「守」的執行,可以說是一種標竿學習,反覆地練習,直到純熟為止。大部分的情況下,能做到「破」就已經很有成就了,擁有好時機、天份,加上努力,才有可能自創武功成為一代宗師。個人、團隊或公司都會遇到瓶頸,都有面臨轉型的時候,當靈感缺乏、山窮水盡時,不妨回頭做做基本功,嘗試扎實地完成幾個dots,臨摹一下產業龍頭或創新者的作品,相信可以找到更多新方向與出路。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