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擔任業務的小B悶悶不樂,因為被老板說他在「浪費時間」。他不懂為什麼老闆可以不出門,就能夠判定哪些客人該做、哪些客人不該做?作業務不是有機會就該去爭取嗎?客人現在不做不代表之後也不做呀?「我認為老闆想告訴你的是,業務必須要爭取當前的業績,而不是去管幾個月以後的案子」,我嘗試跟小B圓場,因為很多公司的產品企畫經理負責的是比較長遠的案子與客戶,而業務則負責當月與下個月的業績,由於有業績壓力,當然要找越快成交的客戶越好。
小B老闆告訴他:「不要到處亂跑,先在辦公室裡面想清楚策略再出門」。可是一直以來,他的經驗都是勤跑,跟客戶談,多拜訪幾家才能找到新機會。拜訪客戶重不重要?這點真的見仁見智,不過我以前擔任研發主管時,確實會偏向於把訂單給那些比較常來的業務,一方面我可以從他那邊問到市場消息,另一方面我也會給予他比較高的「服務加分」。不過小B「掃街拜票」式的做法,讓主管覺得不能接受,固然小B很習慣於這樣子找訂單,可是老闆認為:「這樣子做不大的。」一個說不出去跑怎會有訂單;另一個說一直亂跑只是浪費力氣與時間,要想辦法擴大業績才行──這究竟誰對誰錯呢?
從過去訪談的經驗來看,業務會接觸到最前線的客戶,除了可以得到市場訊息與競爭對手的動態之外,也可以知道我們產品的優缺點。因此小B很堅持要常去前線,他說鴻海郭董當初隻身去美國找訂單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就去了。結果是「在旅館耗了三天跑回來」,表面上看起來浪費了時間金錢。可是小B說:「但是郭董在這三天裡面想出了要如何開拓美國市場的策略」,回國之後,郭董決定聘請一個美國人,一齊開車去一家家拜訪客戶,拿到設計圖樣就傳真回公司給RD,一次出國就是幾個月。小B說,如果郭董整天待在他創業時的小辦公室裡面,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嗎?其實有名的前一輩臺商像溫世仁、還有其他高科技業界的前輩,都幹過這種浪費時間的事情,提著皮箱一家一家去敲門拜訪客戶。
我們有時候難免因為意氣之爭,而把「做事情」演變成兩極化的處理方式。小B的老板要他待在公司想清楚才出去,小B則偏偏要去一家一家跑,後來大老板出面告訴小B,是否可以一個星期留一天在公司,分析資料,看看客戶的業績狀況,是否能找到規律;留意是否有客戶提出新需求而我們還沒有跟進;跟RD聊幾句,讀一讀新產品的資料……。客戶還是要跑,但出去前先在公司裡面跑,同時也能讓自己想想看哪些客戶要怎樣應對進退。大老闆同時也告訴小B的主管,擔任大業務要做的是布局,不能太強調紙上談兵,還是得常上前線才知道戰況。小B與主管之間的爭執,其實都來自於雙方作法的不調和,事實上兩個人都在浪費時間。
在職位越高,時間越寶貴的觀念之下,會認定職位越高越不好去做太粗淺的事情,不過我認為這是需要修正的,職位高低是一回事,重要的是產生的結果。嚴長壽的《總裁獅子心》一書曾經提到飯店淹水時,第一時間他就跳下去指揮搶救,幫忙舀水;可是舀了十幾分鐘之後,開始想說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於是他跑上樓打電話借了幾臺抽水機,困難就解決了。嚴總裁舀水那10分鐘算是浪費時間嗎?不見得,那10分鐘讓他了解到:「這樣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也才讓他去思考借抽水機的事情。這10分鐘對員工來說也很重要,因為總裁下來幫忙,大家更起勁,也更有組織,同時也對於大老板會更有向心力。所以這10分鐘固然是因為出於直覺跳下來做總裁不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結果帶起了士氣,也讓自己知道仗不能這樣子打。
打無謂的仗是最浪費時間的事,領導者如果沒有親臨前線,就不會知道最大的敵人就是「缺乏資訊」與「事不關己」。瞎忙又何妨?人是很特別的動物,看過、摸過、想過之後,資訊在大腦中累積發散,當思緒能夠沉靜下來,這些資訊會聯結形成清晰的輪廓與靈感。
如果思緒無法聯結成形,那就表示資訊不足,我們還得再看一些書,多跟不同的人討論,到前線去感受……別忘了,透過我們的眼睛去觀察,一直都是許多人跨越障礙找到創新的最大關鍵。
《孫子兵法》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看事情要擴大視野來看全局,才來深入了解自己在這個局中該怎樣取得優勢?最近很多文章在討論高科技產業如何面對困境,如何因鈍化而缺乏創新;同時,很多老板感嘆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動了,不想出國,不想去客戶那邊跑,不想做直覺或表面上看起來沒意義的事情──我們是不是太大頭症?太重視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別人的建議呢?這個社會是結果論的,所謂的浪費不浪費時間,看結果就知道。而且,常常都要去撞一頭包之後才會開竅,那麼這些誤打誤撞的挫折也算值得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2-02
2024-11-30
2024-12-02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