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報導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臺灣人愛說謝謝。」我們大概是因為習慣常說謝謝,而沒特別感覺,大陸或香港朋友對此反而能明顯感受到差異。「感謝」是一個很好的修養,可是如果我們忽略了「謝謝」這件事情呢?

朋友發哥的公司經營電子產品外銷,他一向以不苟言笑著稱,底下的人在他面前只有挨罵沒有別的,透過這樣的軍事化管理,幾年前他做得很好,意氣風發。可是隨著這些年來大環境的轉變,開始產生經營壓力,他比以往更暴躁了,很少給同仁好臉色看,不管大家如何努力也不會說謝謝。「薪水是我發的,你知道我承擔多大壓力嗎?這些人的家庭不都是靠我在養的嗎?」有一次他很不耐煩地跟我說,「為什麼我要跟他們說謝謝?我只要公司賺錢給獎金,福利管好就好,應該是他們謝謝我吧?」這樣說也很有道理,但我還是跟他說,做人還是圓滿一點比較好,不能連一句謝謝都捨不得。事隔多年,我聽朋友說,發哥的公司經營有困難,底下的人走很多。

再次拜訪發哥的時候,我發現他罵底下的人罵更兇,菸也抽更多了。公司裡面負責RD的小王,跟了發哥很久,連他也說要離開了,因為「這麼多年幫他忙,家裡的事情也都沒照顧,但是發哥連一句謝謝都沒有!」小王前一天晚上做到半夜,回家小朋友發燒,早上來的時候又挨罵,他說他死心了。我跟發哥說:「你要不要跟小王講一講,至少說一點感謝的話,不能說十年都板著臉,現在這種情況還要板著臉呀!」可是發哥依然忿恨地說,「十年我付了他多少薪水獎金?這些都不算恩惠不是謝謝嗎?他晚回家本來就是要把公司的事情做完,這是責任吧!我家小孩也生病啊,私事怎麼可以跟公事混為一談?」後來小王走了,前年發哥的公司收了。這當然有很多前因後果,不能全然認定成因為「沒有說謝謝」所造成的,但無可否認的,連自己的革命夥伴都離開,「缺乏尊重」是很大的因素。有很多朋友會來幫助我們,其實一無所求,只求一份尊重與感謝,如果連這都做不到,套句小王說的話:「你當我是什麼?不值一個『謝』字!」

發哥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今年過年的時候收到一通簡訊,我嚇一跳,是發哥傳的,開頭兩個字竟然是「感謝」,我想這是賀年的罐頭簡訊,沒有特別在意。後來發哥約我去他的公司,我心裡想既然倒閉了,應該是慘淡的空間,可是大出我意料之外,公司雖然不大,可是很有朝氣活力,員工都帶著笑容,我才剛到就有人熱情招呼。而發哥呢?從撲克臉變成紅潤的笑容,幽默風趣了許多,不管是傳遞公文的小妹,來報告事情的工程師,發哥都很鄭重地說「謝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發哥說,公司結束的那一段時間,他比以往更恨這些人,因為他自己很努力,但是「員工做不出好產品,想不出好策略,不好好服務顧客」,所以他認為是被害了。隔了一年,離開的同仁去了另外一個公司,原班人馬做同樣的產品,竟然幫新公司賺了一大筆錢!同樣的人,只是換個公司而已,為什麼績效差這麼多?小王跟發哥說:「因為新老板踏實誠懇,我們加班他都知道,也常常給大家鼓勵打氣與感謝,所以大家越做越起勁。」發哥回來後想了一個月,他借錢做一些網購,並開始理解到,員工的動力除了獎金之外,參與感、學習與尊重都很重要,軍事化管理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需要同仁貢獻智慧與熱誠,不能連一句謝謝都捨不得。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接過一通緊急電話,原因是他的恩人需要一筆錢周轉,但這個數字剛好等於他想要建立新工廠的金額,於是他決定說No。接下來的歲月裡,他透過併購,成立大規模的鋼鐵事業。我們雖然要感謝,但是也要衡量局勢,要有就事論事的態度來搭配,否則很快就會被認為是「爛好人」。企業家是為股東、員工還有社會謀福利的,即使需要感謝的人很多,面對商場上的競爭,我們仍然必須要客觀做出決斷,來保障我們要優先感謝的人。

感謝與成功並不會畫上等號,這是一個心境與觀念的改變,讓自己不要那麼暴躁、煩悶與擔憂。曾經有一個從代工轉型為品牌的企業家提到,代工需要軍事化管理,品牌則需要「感性化」管理。感性化管理之下,我們要讓員工自動自發,並且建議我們應該要怎樣做。自愛的人才不會因為受到尊重而拿翹,我們給予平臺,感謝他們的付出,事業自然會開展。想想看,如果我們希望員工晚上回家還能不定時檢查E-mail,該怎樣做比較好?要求或規定他們一定是不行的,可是如果我們看到有員工願意主動這麼做,能在第一時間回覆「謝謝」,很快地員工便會願意在晚上收發信件,除了因為我們以身作則之外,大家都希望額外的付出有被看到啊!有被看到,有被鼓勵,就可以有正向的循環,會願意自動自發來為團隊付出。如果連一句謝謝都說不出口,我們能期待大家付出什麼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