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者是工程師?科學家?工匠或藝術家?Robert C. Martin在《Clean Code》書中第一章即談到:「We Are Authors」。Bruce Eckel在2009年於Artima Weblogs寫了一篇文章〈Writing Software is Like ... Writing〉。《Coders at Work》書中,多位大師也曾提及文筆表達能力對程式設計者的重要性。
作家使用自然語言撰寫著作,程式設計者使用程式語言撰寫程式,兩者都是使用書寫能力,將心中的想法具體為實際的文字,身為程式設計者應具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文筆,因此,偉大的程式設計者往往也是卓越的技術作家。
文筆代表溝通與組織能力
寫作的出發點是溝通,可培養有條理的述事能力。寫作時總會有一或多個預設的讀者,基於對這些預設讀者解釋你所理解或想表達的事物為何,必須有一個條理順序來進行說明,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到如何引導、如何漸入、如何深入、如何應用、如何淺出、如何結論,這都是訓練個人思路的一種方式,也是分析事理或問題的基礎。
程式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溝通,程式雖然由電腦解讀執行,然而實際溝通對象是人而非冰冷的機器,程式設計者本身是作者,也會是另一程式設計者的讀者,在撰寫程式的過程中,閱讀程式碼佔了重要的時間比例,你總得先瞭解已撰寫的程式碼,才能瞭解程式碼的目的,目前程式碼情境的閱讀難易度,決定了接下來撰寫程式碼的難易度。
在程式討論區或郵件往來中,你經常可以發現,有些提問者無法清楚地陳述問題或想法,雜亂無章的說明透露出「此人連問題都無法清楚表達,更遑論寫出來的程式碼」,檢視隨著問題附上的程式碼,通常如所預期地雜亂無章,令閱讀者無心或無力解決其問題。很多時候,閱讀糟糕的文件與閱讀糟糕的程式碼沒有兩樣,文筆過差的程式設計者,在程式撰寫上通常也不會有清楚的邏輯。
許多人沒有思索過如何以流暢文字表達問題,通常也代表著本身沒有努力去理解過問題本身,也就無力辨識潛藏在理解問題過程中的解答。
嘗試明確或有條理地以文字陳述問題的過程,就是在嘗試組織出解決方案的過程,答案或想法往往因此而浮現。《Coders at Work》作者Peter Seibel就曾舉例提到,某電腦科學系中必須對毛絨玩具先陳述問題始末,方可進一步向教授請益,而往往在與大熊先生解釋問題的過程中,答案就因應而生; Erlang程式語言之父Joe Armstrong也提及,他經常在與同事說明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就想到解答,而同事還搖著頭說:「我還不知道他要問什麼呢?」
雖然這些是以說話陳述問題的例子,然而組織出有邏輯的內容,以說明心中思維的概念,其實相同。口述或許還涉及思考速度及臨場反應問題,然而寫作可以有足夠時間組織腦袋中的訊息,透過文字條理地寫下說明,如果程式設計者用自然語言都無法條理分明地進行陳述,又怎能期待他可以用程式語言來清楚地架構解答?
技術寫作能訓練重構與抽象能力
在程式設計上,重構代表了對既有程式作架構組織上的調整,以求程式符合進一步的需求變化。
在技術寫作上也經常發生重構,這往往發生在一開始陳述問題的起點不對、說明過程的順序不洽當,或者修飾若干詞語來改善整體文字的緊湊、抽象與深度。
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必須時時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文件,確認身為讀者的自己滿意且可清楚地從文章中看到想表達的觀點,往往在檢視的過程中,可發現重複、多餘字眼、過於薄弱的語句或段落,過於冗長的陳述或區塊。這與重構過程中進行程式碼檢視,以發掘重複程式碼、多餘語句、職責過大或過小物件、程式碼過長方法的過程類似。
抽象化的思考,是程式設計中獲得彈性時必要的能力,技術文件撰寫有時也需要抽象化思考能力。有時想陳述的對象、模型或觀念,具有某些共同或相近特質,個別逐一描述並非適當方式,此時得以更高層次的思考與表達方式來描繪這些特質,這迫使你進一步思考這些共同或相近特質的深度與意涵,像是在陳述類別基礎的語言特性時,並非著墨多個類別語言在語法層面的差異性,而是以典範(Paradiam)甚至管理層面來思考這類特性存在的意義為何。
抽象概念有時覺得自己沒辦法清楚表達,或用簡單的方式加以比擬,多半是因為沒有透析它的本質,正如愛因斯坦所言:「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技術寫作可以測試對技術或設計的瞭解程度。
技術寫作時該秉持著一個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文過程中對觀念或設計無法說明清楚時,有可能是對它的瞭解程度不夠,甚而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覺。
以大量閱讀淬煉想法與文筆
將想法表達成文字終究存在差距,無論是程式設計或是技術寫作,過程要能流暢,總會需要足夠資訊,大量閱讀是必要的過程。
有些人剛開始嘗試技術寫作時,往往寫幾個段落就不知如何進行下去,因而覺得技術寫作有困難,這大多是由於資訊收集不夠,無法累積想法;在收集的過程中,會對技術本身有更多認識與靈光一現,更能深層思考相關議題,也從而得到更多的資訊管道,大量閱讀成果將不僅呈現在文筆之中,更會呈現在程式碼的寫作之中。
優秀作家會透過大量閱讀,瞭解其他優秀作家的寫作角度、風格與內容,從中習得各種觀點與文筆技巧,程式設計本身也講究大量閱讀,唯有透過大量閱讀優秀的程式碼與文件,才能習得各種設計觀念與實作技巧,提昇撰寫程式的流暢性與彈性。
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總會激發許多零星的想法,這些想法經常是模糊且破碎,若僅是將這些想法單純地記錄於文件中,很容易看出零星想法彼此間的不協調而難以成文,閱讀與理解之間畢竟存在差距,透過技術寫作來組織與表達是彌補這個差距的方式,零星、模糊且破碎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會被吸納,有些則會剔除,因而得以過濾不必要的雜訊,掌握中心的想法。
以技術寫作記錄假設與論證
正如同《Shark Tale》(編按:鯊魚黑幫)主角Oscar最常出現的開場白:「You might think you know me, but you have no idea!」,此話雖然出現在卡通中但含意深遠。
有時閱讀是一種體會,真正去動手作時,才發現根本不是你想的那回事。有時候文件中表達的內容,是作者基於長久經驗歸納而得的結論,沒有實際經驗的讀者單看文字容易產生誤解,雖然作者透過文字傳達自身經驗,但存在於文件的內容只能稱為知識,唯有親自動手才能成為你的經驗。
無論是理論性的論證與計算,或是技術性的範例應用,寫作對於使用的技術提供試誤機會。
在技術寫作過程中,不免要以玩具式的實作來印證自我假設是否正確,過程中,往往會發覺忽略掉的細節或誤解。在允許的情況下,將撰寫的文件分享出來,給予他人對你進行驗證,有時以為已理解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並不透徹,分享讓別人有機會驗證你的想法,從而修正謬誤,這間接理解及改正錯誤的能力,藉由他人的互動與回應,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與想法,拋磚引玉正是這樣的道理。
技術寫作可以建立個人的資料庫,他人的著作或文件,總是無法為自己量身訂作,而該記錄些什麼,除了自己知道之外別無他人,日後有所遺忘,循著既有的文件記錄,可更快取得昔日記憶的軌跡,甚至比對兩個不同時空間下自身思慮的不同。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27
2024-12-24
2024-12-22
2024-11-29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