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政府一連串荒腔走板的舉措,加上全球總體經濟環境欠佳,臺灣出口連續四個月出現衰退,讓許多人對臺灣的未來十分憂心。對比之下,過去我們視為最重要競爭對手的韓國似乎利多不斷,連日本的抗韓戰略都顯得步履蹣跚,三星看起來甚至已有直接挑戰蘋果霸權的氣勢與架勢。
臺灣當然不是沒有危機。但是如果我們回頭檢視,走出殖民狀態以後的臺灣,有哪一天不是在危機中度過的呢?我們的國際政治身份與認同問題,從未被解決過;我們的科技產業,未曾居於領導地位過。臺灣的人才出走被說成是個重大危機,但是跟過去數十年相比,臺灣出國唸書的大學畢業生持續在下降當中,唸完書返國服務的比例則是不斷在提高當中,人才外流的說法就算不是毫無根據,也絕對談不上是更勝以往。
臺灣的政治的確很沈淪,但是在臺灣,我們老是高估了政治的重要性。那些什麼「因為政府做了哪些事,才導致臺灣的那個產業能夠起飛」的說法,多數只不過是人造的神話而已。如果有人說蘋果近十年的崛起,是跟小布希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產業政策有關,一定會被稍有產業常識的人視為荒誕不經的陳述。但是在臺灣,一個產業的起與衰,我們卻很容易將它歸功或是推諉給政府,而且視為理所當然。
這或許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是絕不應該是個最壞的時代。《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說,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他最喜歡臺灣,因為臺灣沒有天然資源,擁有的一切,都是靠優秀的人力素質打拼出來的。佛里曼看到的或許是過去的臺灣,但是對於臺灣未來的人力素質,我也不認為有悲觀的理由。
臺灣目前25歲到34歲的年輕世代,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占該年齡層人口55.7%,是45至54歲人口的兩倍以上;20歲的學齡人口目前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67%,幾乎也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平均34%的兩倍。整體臺灣人高等教育入學率則是全球第五位。
臺灣的高等教育不是沒有問題,但是我們的國家、每一個父母花費了那麼多資源,讓下一代盡可能受最好的教育,如果人力素質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我們為何要對臺灣未來人才沒有信心呢?
我們真正應該要憂心、應該要努力的,是怎樣提振年輕人面向未來的勇氣。這幾年我和在大學裡工作的朋友交換意見時發現,不管是那個領域,常常一個班上學習最認真、表現最傑出的學生,畢業後工作的首選卻是投考公職。每個人當然都有他選擇生涯發展的自由,這不是問題,但是當各個領域最優秀的學生都只想選擇最安穩、最未必能發揮其所長的人生路徑,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如果長期烏雲罩頂,前景晦暗不明,讓年輕人失去了挑戰未來的勇氣,這恐怕才是臺灣當前最大的危機之所在。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4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