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遭遇到的問題,也是最多人問的,就是:「這世界上是否存在一套完整的制度,讓想開公司的人拿到就可以套用?」很多職場專業人士,也把自己多年來的典章表格整理好,當換了一個工作的時候,就拿出來套用,往往可以快速進入狀況。可是真的有這麼一套創業必殺制度嗎?

我們會覺得抄情書大全來追求異性可能有點古板,同樣的,拿一套制度過來直接套用,也不一定合適。這兩者的原因都相同,因為對象都是「人」,人的難搞大家都知道,所以說沒有辦法有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制度。而且人也有「僵固性」與「投機性」,因此制度的持續改革是必要的,每一套制度都有其優缺點,四平八穩的制度不見得適合正在高速成長的公司;而看似偏頗極化的制度,也不見得不可行,這要看當時公司的目標與策略是什麼來決定。可是問題在於,員工常常會因為「看不慣」或者「想很多」而開始質疑制度與決策,主管或高層也很難逐一解釋,甚至越解釋越複雜,怎麼辦呢?

我們先來看優秀企業的最基本共同點,大家會說是「制度」,但其實不是,應該是「Best Practice」做到位。舉例來說,研發小張向王經理建議,這個案子應該要外包,公司以前有做過外包嗎?如果有,應該就有留下流程、文件、記錄還有驗收標準等資料,這就是所謂的Practice,可以讓小張照著做以減少出錯機會的制度雛形。可是沒有制度是完美的,所以小張照著做,還是有出錯的機會,這是王經理與小張可以在這次的Practice中發揮的地方,小張經過思考與實際處理之後,建議改善三個地方,那麼這個Practice就變成了Practice+。爾後再經過一兩次修正變得更加完善,也適合多種情況了,就可以稱為「Best Practice」。累積起來的Best Practice就形成了制度。

如果公司沒有外包過呢?除了要花很大成本來啟動,小張也辛苦了,要進行合約、驗收規範、規格、議價……等工作,整個跑下來,建立了Practice Ver0.9,如果這時候小張沒有把文件檔案整理好,把流程畫出來,那麼這個Practice的成本就浪費了。小張的流程規畫可能不夠好,但是王經理應該要參與並指導,最後把Practice Ver0.9歸檔,方便其他人採用。如果王經理沒有做這件事情,Practice Ver0.9的完善程度可能不好,下次要取用時啟動成本也很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司裡面Best Practice越多,代表內部案子啟動成本低,員工犯錯機率也降低,那麼事情就不會亂糟糟了。員工會覺得沒有制度的原因在於沒有Practice的存在,或者都要去跟別的員工問,主管拿不出自己的一套來。我們常常說要做知識管理,其實職場上的大小流程+文件+表格+辦法,都算是知識管理,做過一次之後可以讓很多人重複利用N次,這樣降低的成本與抱怨豈不是非常大呢?

累積的力量很龐大,如果再加上「改善」,建立的門檻就不是別人可以追上來的了。不過這並不表示公司因此可以賺大錢,我們只是把制度完善化,減低內部摩擦力,但別忘了所有的改善,還有制度的累積,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就是支持顧客價值。持續累積Best Practice除了可以大幅減少內部的損耗與營運風險,也能持續累積與客戶之間的信用。技術與態度上夠專業,還能持續改善自我追求成長的組織,相信是大家都願意仰賴的對象。

重覆犯錯所帶給組織的衝擊,絕對不會只是「錯誤」本身的金錢損失而已。所以如何持續修正Practice,是需要團隊投入精神,持續改善讓Practice升級。隨著Best Practice的累積,重覆犯錯減少了,團隊士氣也就提升了,因為成就感提高,而且成功率也改善了。德國福斯汽車的Golf車款除了符合歐洲城市路況之外,也很適合年輕人。可是當Golf開始在海外生產時,除了品質變差,銷售量也下滑。經營團隊研究之後,認為Golf雖然是一款標準化的車,但還是有很多Best Practice是德國工人才有,但其他地區工人沒有的。因此他們著手在海外工廠進行訓練,減少重覆犯錯,並且修正流程以符合當地狀況,最終讓這款車子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款式。

不過此時可能衍生出另一個麻煩,就是Practice的數量與內容越來越複雜。我們會抱怨Windows升級之後,需要更多CPU還有硬碟空間;相對的,Best Practice也有可能如此。但是不見得每一個公司都需要擴充人力才能把事情做好,思考如何簡化流程,但仍然維持效率與產出品質,也是我們的責任。企業執行力也與Best practice息息相關,就像能打勝仗的軍隊,必然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透過Best Practice的累積來串連、訓練員工,然後透過改善這些制度來提升執行力與執行結果的品質,可說是最直接簡單的經營法則。一家公司要run得好,需要多少條Best Practice呢?假設是100條,我們一個星期完成兩條,一年也就做到了。如果說放著不管,覺得漏洞永遠補不完,就算3年過去,別人都已經累積300條,我們可能還在混亂中掙扎,持續互相抱怨指責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