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學生出國留學,最近休假返臺,說要找我聊一聊讓她心煩之事。我原以為是感情問題,或是憂心未來前途之類的。沒想到她的問題卻是:到歐洲唸書,同學卻盡是中國學生,讓她頓失「留學」之感。

我的學生的經驗其實並不特別。最近幾年到歐美國家留學的,大概都面臨類似的處境,舉目所及,中國學生占了大半,特別是理工、商管、法律等應用學科更是如此。

此事的微妙之處在於,一方面,我們花錢到歐美留學,一切沒變:學校的師資、設備、學習環境、乃至整個留學地社會,不會因為中國留學生增加而有所不同;但是我的學生的失落感也很容易理解:認識各國「多元文化」期待落空了,如果到西方國家認識的都是中國學生,豈不與到大陸唸書無異?

類似的經驗,不一定要出國唸書才有。出國觀光,從倫敦大笨鐘、紐約自由女神、巴黎凱旋門到東京鐵塔,到處都是中國觀光客,我們理應最熟悉的身影,卻在異地帶給我們一種說不上來的怪異感受。

這種奇異感受的根源在於,不管是出國唸書或是觀光,都是我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去完成的人生或是年度「大事」,我們期待創造人生經歷或是同儕經驗中的「差異性」。比方說,和留在國內念研究所相比,已經少有人相信,出國讀書能得到國內求學得不到的知識,我們多半是說服自己、朋友與家人,留學的可貴之處在於多元文化的學習、對留學地社會的認識。

中國的崛起和其他國家最大的差別在於,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其他國家的平常之事,中國為之都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一個班級30個學生,沒有人會覺得有三五個中國學生會是問題,但是30個中有20個來自中國,很難不讓人覺得這樣的留學走調了。

全球化許諾我們,更積極而頻繁的移動,我們越能看見越多的機會、可能與多樣性。過去我們對全球化的批判集中在先進國與新興國家間的權力不對等,我們說,那樣的機會、可能與多樣性只是個表象,全球化實則為美國化或是西方化。

而今,全球化的最新逆襲卻是,中國仍未取得文化與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但是中國人用腳在全世界投票,實現了他們因為移動而帶來的機會與可能。但是這樣的移動規模之龐大,卻近乎足以將臺灣人的留學與觀光從全球化轉為中國化。

我的學生問我有何因應之道?我當然沒有因應之道。中國留學生也是在實現他們的留學夢想,留學人數多寡並非他們可以掌控之事。找個中國學生少的學校念也不可行,因為這樣的學校已經幾乎不存在了。

我唯一能給的建議就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就只能面對它,找到當中的正面意義,多認識中國留學生,廣結人脈,或許對他未來進軍中國市場有所助益──雖然我自己對這樣的建言也不是那麼確定……。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