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氣死人了!」小偉生氣地說:「老闆竟然跟我說:『就不能把公司當自己的嗎?』」企業裡面的事情很多,怎麼都忙不完,為了要按照計畫並且保持進度,主管都得絞盡腦汁想辦法解決問題,有些時候難免會覺得,部屬如果再多用點心思,多認真一點,是不是可以把任務做更好呢?而且很多事情我們並不知道過程,只能從結果來判斷;就算去分析同仁的表現,也常常會認為執行的方式沒有效率或過於草率,缺乏經驗,才會導致瞎忙、沒有成效的判斷。於是乎小偉被主管唸了幾次,如果有把公司當成是自己的,他應該就會更積極負責,更會想辦法賺錢。
「我認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要做修正了」,分析過當前年輕人就業狀況的教授說:「滿足了生理,安全,社交這三個基本需求之後,有1/3的人選擇穩定地待在這裡,不再向上追求尊重與自我實現」。我們把馬斯洛需求層次裡面所謂的較高層次:「尊重與自我實現」,當成是職位、加薪與成就。但是卻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有人願意只安於生理,安全,社交這三個基本需求的位置?答案就是:壓力。低於三個基本需求,壓力會增加,高過的時候壓力也會增加;往下是生活的壓力,往上是挫折與挑戰的壓力,如果壓力問題不舒緩,大多數的人可能沒有足夠的動力向上挑戰。把公司當成自己的,這是很著名的「臺灣高科技模式」,每個員工都可以分紅配股,所以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那一份而拼命。反之,如果公司經營不好,利益降低,也有可能造成眾叛親離的狀態。
我們希望同仁可以克服壓力,幫公司與團隊多做一點,除了給予利益,還有什麼激勵的方式呢?大多數的思考模式都認為,蘿蔔沒有的話,那就加大鞭子的力道吧!也有人認為,提高尊重,讓同仁因為使命感與責任感,來克服面對挫折與失敗的壓力。更有人認為,要創造美好的願景,大家一齊努力來實踐夢想。這些方式都可行,重點在於有沒有對員工說清楚講明白努力的成果,就算沒有短期利益,也應該有中長期利益?例如資歷的累積,不同領域的學習與歷練,經營管理的能力培養......等。
利益並不一定直接就是要現金,大家都理解,要讓薪水增加,個人能力、態度、經驗以及專業素養都必須要提升才行。把公司當自己的還是太攏統了一些,或者應該說,這是我們千方百計要讓同仁達到的目標,可以當成是所有制度設計的方向,至於執行的手法,還是要細膩一些才好。即使只是道德勸說希望同仁以大局為重,也都是一種好的方式,但如果脫口而出的話不小心傷害到對方,反而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就像小偉的主管,就算心理面這樣想,還是得斟酌再三才能說出口。
小偉生氣的,還有信任程度的問題,我們可以接受專業領域,或者職場態度的指正,可是「把公司當成自己的」這種說法,首先就已經表明「你現在沒有替大家想」,扣上帽子的溝通,是最不好的溝通。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職場新鮮人難搞,其實年輕人是很有想法的,也很願意接受挑戰與承擔任務,不會死盯著短期利益看,差別在於有沒有先告訴他們「中長期利益」是什麼?我們可能會認為,教你就是讓你成長,成長就是有好處,可是不見得當下同仁們就會想得這麼遠。當然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不用解釋太多,壓下去就對了的作法,不過有硬也要有軟,或許找個機會與同仁吃飯,把自己的苦心跟大家說一下,以緩解彼此的緊張與對立。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的爭執,從人類有歷史以來相信就已經存在,小偉雖然很努力,不過因為資淺還不太懂怎樣做事情,所以難免繞了彎;也不太懂怎樣跟別人談判,所以就談出了一個不是很好的條件。我們會想說,如果小偉你是老闆,就不會這樣「落漆」了!這裡面必須要分清楚,出問題的員工是故意馬虎還是說專業能力需要加強?教育與培養新人對於企業是很重要的環節,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立場,認為教了也是幫別的公司訓練。可是最近我遇到很多case,升遷成為經理級以上的幹部,突然發現「自己沒有班底沒有團隊」!有些之前有投入心血教育同仁的,往往都能再度得到該同仁的認可,可是那些沒有想要栽培部屬的人,就只能靠「上面給予的授權」來領導,難免爭議就比較多。當我們在教育同仁思考「中長期利益」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只盯著短期利益呢?
從前一個朋友也被老闆問過同樣的這一句話,他當場很生氣,馬上質問老闆:「你賺的錢有沒有想過要多分點給我?」「公司成功了是誰會上雜誌?」「你開雙B我只開T耶!」從這裡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有些話對於同仁是有很大殺傷力的,尤其是那種「會造成比較」的話。抬轎的人很辛苦,言語上就不要再搶口舌之快,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贏了面子,輸了裏子,不是浪費時間還扣分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2-02
2024-11-30
2024-12-02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