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這檔事,總是知易行難。我在大學裡開跟創新有關的課程,經常也被歸類為有奇思怪想之人,因為這樣的緣故,我也常常被問到,市面上講創新或是創造力的書那麼多,該讀那一本,或是看這些書究竟有沒有用?
依我的觀察,這些講創意或是創新的書,沒有幾分道理的,倒也不多見,而且跟創意或創新有關的道理,多半也淺顯易懂,沒有什麼深奧的學問。但是看了這些書,能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呢?我覺得恐怕很難。原因在於,這些書多半把創新或是創造力,當成一種可以獨立學習的「技巧」或是「方法」。問題在於,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平時沒什麼創意,在需要創意之時,透過訓練,可以進入創意源源不絕的模式呢?
這是不可能的事。平常你若不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世界,你有需要發揮創意之時,就不會有與眾不同的觀點。我們活在很多老梗之中,只是我們不自知。
這是一本勾勒當下社會的潛規則與權力結構的書,也是一本找尋改變的槓桿,為人生找尋意義,為世界探索可能的書。
我在學校開的寫作課,我請學生練習寫自傳,十個當中有九個,他們的自傳是這樣開頭的:我來自一個小康家庭,家裡雖不富裕,爸媽對我們的教育卻很xxx;電視臺記者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喜孜孜地報導淡水有家賣炸雞的店店名叫「台G店」,但是我們用Google搜尋一下,就會發現「台G店」或是「台雞店」實為臺灣最菜市仔的店名;用贈獎活動促銷,原本應該是為了提高顧客對企業的忠誠度與辨識度,但是當七成的贈獎活動送的都是iPhone或是iPad,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送他手機的是白蘭氏雞精還是桂格燕麥片;臺灣的科技產業亟思擺脫代工製造的宿命已經非常多年,但是當我們思索我們的出路與未來,我們還是鸚鵡學舌般地複誦先進國家趨勢專家強力推銷的「雲端運算」,這就如同奴隸要尋求自由之路,竟然還靠奴役他的主子來指引方向。
寫自傳、取店名、行銷活動、乃至思索產業前景,這些原本我們認為最應該「發揮創意」的地方,為何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看待問題,好好的創意,就變成了一堆老梗。這事為何會發生?在我看來,這牽涉到幾個問題。
首先,這和我們人類思考的「自動連結」有關。當我們要寫一篇自傳,腦海裡第一個思索,並不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家庭呈現什麼樣的面貌,而是過去看過的自傳長什麼樣子,於是乎,我們就寫出了一篇那個樣子的自傳。取店名也是一樣的道理,心中有個模模糊糊的印象,過去聽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店名似乎都是以「諧音」的方式來命名,於是乎,命名的方式就一路被諧音思維拉著走而無法自拔。
其次,這關乎勇氣。到處都在送iPhone或是iPad,這並不是一項很難察覺的事實。但是活動換成我們自己辦,我們可能還是iPhone或iPad,因為這是一項「安全」的決定。同樣花了十萬塊買贈獎獎品,萬一成效不彰,如果送的是iPhone或iPad,我們還能跟老闆或自己交代:「都已經買了最熱門的產品了,效果不好能怎麼辦呢?」但是如果買了不是公認當紅的贈品,要是活動失利,你可能就會面對:「同樣是花那個錢,為何不買iPhone或iPad」的質疑。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4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