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臺灣,天災人禍不少,捷運有無差別殺人案,復興航空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事件則各有數十人不幸喪生。
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但臺灣從媒體、政治人物到一般民眾,倒是對這類悲劇有個一致性相當高的反應:為亡者祈福。
祈福的初衷不用懷疑,表達的是關心他人、感同身受之意。祈福一事讓我困惑之處在於,臺灣並非宗教立國、或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這祈福,究竟是向誰祈福呢?
如果是在歐美國家,當他們的政治領導人或是媒體說祈求上帝保佑的時候,雖然他們大概不會言明是那個上帝,但也很少人困惑於這個上帝是那個上帝,因為我們都確知,西方世界就是基督教文明國家。
在臺灣,祈福的對象則是一件非常曖昧不明的事。或者說,我們對這樣的曖昧不明,實則也是不以為意,最明顯指標就是,就連馬總統都出席了跨宗教的祈福大會。
這種不以為意,有什麼問題呢?在我看來,祈福本身並無問題,但它背後隱含的卻是,我們同樣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以為意。祈福代表的,是我們期待好運,期待管線不會爆裂、飛機不會掉下來、每個人都不會無端殺人。我們的社會當然也有一點聲音,說我們應該要做出改變,預防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只不過,這種聲音通常只有一到兩週的壽命,新聞熱潮之後,一切又是船過水無痕。我們依舊是將賭注壓在自己的好運上頭。
長期以來,臺灣人都很自豪於民族性格的善良,工作的勤奮,以及做事的有彈性。所以當有人說起,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們也就沾沾自喜的一直傳頌了下來,甚至比那些說我們應該要做出改變的聲音都要流傳得久。
只不過,臺灣發展的局限,也正是在於無能為力將對好人、勤奮的人、以及有彈性的人的依賴,轉化為對制度與法律的運用與信任,所以一旦有不是好人的人出現了,過去勤奮的人不再勤奮了,現有的作法不再像以往那樣有效了,我們也就束手無策,只能乞靈於好運了。
各種宗教,各自都有發展出他們祈求禱告的路徑與方法,像基督新教,相信人有原罪,要靠努力工作與節約禁慾,才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救贖,佛教徒則信仰,要積功德,才能得善報。
臺灣這種新世代的祈福,卻是那樣的輕飄飄,我們不太知道我們相信什麼,當然也就更不可能知道,要成就這樣的信仰必須付出的代價什麼。
這樣的祈福也跟臉書上的集氣沒什麼兩樣,確乎展現了臺灣人的善心與好意,卻也暴露了我們的茫然不知何去何從與無所作為。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12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