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發展到現在,可供眾人運用的模式已經越來越多,你可以自行架設私有雲環境,也可以跟廠商承租公有雲服務,或者兩者都用、兼容並蓄,形成所謂的混合雲模式。

因為安全性與服務自主的考量,許多企業對於私有雲的接受度較高,但應用公有雲的例子其實也不少,所以你不應該忽視,或覺得沒機會用到。

在2010年出版的《雲端策略──雲端運算虛擬化技術》一書中,時任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的陳瑩,曾引用一個很經典的公有雲IaaS應用實例,我想談談這件事,讓大家看看當時怎麼用。

2008年3月19日,基於美國資訊自由法案,新聞記者團體和獨立調查機構向國會請願多次之後,美國國家檔案館公開了一份多達17,481頁的PDF檔案,這是關於前第一夫人希拉蕊在1993到2001年期間的每日行程,但這份檔案的內容無法被檢索(non-searchable PDF),且呈現在電腦螢幕上的品質不佳,相當不利於大眾與記者解讀,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有辦法掌握內容。

後來,華盛頓郵報做了一件事,讓這件事的披露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該公司的資深工程師Peter Harkins接下這個艱鉅任務,一開始先用多種PDF與光學辨識工具軟體,打算把檔案當中的圖形內容轉換成可檢索的文字,經過這樣的測試,他發現這樣處理下來,每一頁可能要花上30分鐘,才能完成重新套用格式、調整版面配置與掃描的程序,相當耗費時間。

此時,他決定去用Amazon EC2的雲端服務來幫忙,過程中,透過200臺虛擬伺服器的同時執行,將原來的PDF檔案轉換成指定格式,每頁處理時間大幅縮短,僅需1分鐘,結果,才花了9小時,就完成整個轉檔作業。接著,檔案送到撰稿者手上,報社開始著手研究,Peter Harkins和同事也架設了網頁介面,並以此形式公開了這份眾所矚目的資料,使任何人皆可透過網頁瀏覽器檢索當中內容。

過程中,這項工作總共耗費了1,407個小時的虛擬機器執行,而且只花了144.62美元,時效相當好,所負擔的成本並不大。若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執行,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建置成本之高也難以想像,就算完成了,特地針對這次需求所採購的軟硬體設備,後續如何妥善處理也很麻煩。

上述這樣用雲的情況相當經典,簡單扼要地表現出雲端服務快速提供,以及規模可大可小的優勢。不過,也許你還是想問虛擬化跟雲之間,差別到底是什麼?紅帽軟體台灣分公司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游政杰有個比喻很貼切,他說,VM就像汽車,Cloud就像是飛機,平時出門買菜時,我們開車就可以了,不需要搭飛機,但如果要去美國,就不可能靠汽車。就像《一夜驚喜》這部電影裡面的主角所說的:「坐火車去不了全世界」,人若要實現夢想,不能只是耽溺於眼前的舒適圈,必須放下既有熟悉的一切,才有辦法突破現實框架,而關於雲的選擇和應用範圍,似乎也有幾分這樣的意味。

至於該用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合雲,也許你可以想想現實生活中,如何面對各種選擇。例如,關於交通,該自己買車、開車,還是搭計程車,搭客運、火車、高鐵、飛機,當距離太長,我想多數人不會考慮自己擁有、自己來做;關於居住,要買房子,或是租房子,有時可能臨時需要住旅館,要衡量使用時間及費用是否能負擔。

面對這些日常生活需求,我們其實沒有單一標準答案,無法以此全部套用在所有情境,而對於雲的應用,應該也如是看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