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是文化

想像一下你打開電腦,發現Google不見了。接下來打開iPhone,螢幕是黑的。臉書、推特、亞馬遜與微軟也都消失了。

照理說這不可能發生,但2007年就發生過一次:銀行搞的。一夕之間,全世界就被自1929年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給吞沒了。沒有人預測到這件事,除了權力不夠而沒人理會的銀行內線人士,以及特立獨行的金融玩家,他們在完全預料到之後,開始賣空。

其實銀行是可以倒閉的,反倒是「科技五天王」大到不能倒。當雷曼兄弟垮臺的時候,銀行體系並沒有跟著垮。但五大天王與地球的運轉休戚與共,所以他們不能倒。他們不是體系的輔助,而是體系本身。

銀行與科技大廠的關鍵差異在於:假如你有心臟病,血液還是能透過人工方式打到腦部;但假如你大腦停擺,就死透了。換句話說,銀行是心臟,但科技五天王是大腦。

我們來把這顆大腦折合成數字。光2016年一整年,蘋果的收益就高達2,330億美元(按:約新臺幣6兆9,000億元),獲利530億美元(按:約新臺幣1兆5,900億元),資產2,390億美元(按:約新臺幣7兆1,700億元),市值5,860億美元(按:約新臺幣17兆5,800億元)。Alphabet(Google 的母公司)的數字則與蘋果不相上下。剩下的三位天王,規模由大到小,分別是微軟、亞馬遜與臉書,但規模不重要。銀行還可以靠政府紓困,然而科技天王比任何政府都還大。我們的世界是他們打造的,關鍵全在他們手裡。

政府能紓困銀行,是因為銀行只做一件事:提供流動性。當銀行經歷動盪之後停擺,政府可以直接把錢灌進體系裡。銀行業雖有各種刻意且牢不可破的潛規則,但他們的業務出乎意料的直接:跟別人借錢,然後借錢給你。銀行是什麼? 銀行的本意就是「別人的錢」,尤其是「別人的債」。

2007年之前,銀行就和經濟學家一樣,以「稱職」的假象運作著。他們口吐難懂的金融術語,成功築起一道防護牆,避免人們問太多問題,感覺就像到現代還在講拉丁文一樣,目的就是要排外。華爾街在金融崩盤之前最重要的計算工作,就是估計自己還可以演多久。

一旦「銀行很稱職」的迷思隨著金融崩盤而消滅,銀行的面具就要換一張新的,也就是獨立性。自從紓困之後,銀行成為國家化產業,明明是靠納稅人的錢撐起來的,卻假裝獨立。銀行就像遊樂場上任性的小孩,他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但出差錯的時候,只會叫大人來解決。

但科技公司並非如此,他們不需要依靠任何人。這是因為,他們不只是凌駕任何國家政府之上運作,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無人能取代的位置。

五大科技公司正往四面八方延伸

五天王其實根本不是科技公司,他們是五個環環相扣的零件,共同構成一個巨大而精密的機器,而且前所未見。

沒人主控這個機器,因為科技公司在無意間,滿足了某個概念: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菲力士.瓜塔里(Felix Guattari),在1980年的專著《萬千高原: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症》(Aa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中提到的「萬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

德勒茲與瓜塔里說,資本主義的未來命運,並非受到有心人士的控制,而是變化成一種自給自足的有機體。在「萬千高原」這個新資本主義中,既沒有層級架構,也沒有在幕後操盤的妖魔鬼怪,只有超複雜的交叉矩陣:交織、相疊、包羅萬象。德勒茲與瓜塔里稱此結構為「根莖」(rhizome):這是植物學用語,形容一個巨大的根部系統,成長的速度很快,而且往四面八方水平延伸。

銀行不是根莖,因為它們的存在是有限的,只扮演一個總括性的角色:貸款。而科技五天王創造出的根部系統,卻每分每秒在你我與全球所有事業間,上演著數兆筆交易。

這些交易不只是金融方面的。我們張貼了大量的資訊:影片、照片、分享、梗圖(譯註:meme,替圖片搭配幽默短語,在網路瘋傳的形式)、「讚」與「不喜歡」;我們替一切事物評分,交換建議與評論,對大小事都發表意見,卻都沒什麼營養。在這個由資料交換構成的小宇宙、持續躁動的數位世界,演算法不斷從數位渣滓中篩選出可銷售的資料,再待價而沽。

把這些數位拍賣予以概念化的話,就像在太空中下3D西洋棋。你在Google 輸入一個字,眼前就會開啟無限延伸的走廊,兩旁的「演算法鏡子」無邊無際,永遠朝著地平線反射。

此刻,銀行與科技公司在資料與付費系統上達成和解。他們攜手合作,因為和解比對決還輕鬆。但這種關係是不對等的,因為科技公司的根莖持續拓展,而且可能沒有極限。長期之下,銀行需要科技公司,但科技公司不需要銀行,因為銀行終究會納入根莖之中。

科技巨頭的野心,連小說家都寫不出來

1882年, 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í)開始在巴塞隆納建造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開工40年後,有人問高第說,他覺得自己的曠世巨作――呈螺旋狀往巴塞隆納的天際線竄去,完全沒有直線――何時會完工? 高第回答:「永遠不會。」它是活的,而且它活著的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完整的。

科技五天王就與聖家堂一樣,永遠都處於改變中。他們策略性的併購心懷壯志、卻難尋知音的公司,以持續橫向發展。

Google、微軟與亞馬遜不斷將利潤砸在研發與新併購案上,因為他們把目光放在遠方的大獎,只有金字塔頂端者才可爭取。比爾.蓋茲用一句格言,形容這種不斷改變計畫的無窮野心與必要性:「我們高估了兩年內能做到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五天王正是根莖的主幹,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其中流動。這些公司不只是大到不能倒,還大到無法定義,因為他們的事業永遠都在變,永遠都在拓展。五天王當中,沒有任何一間公司,還把重心放在半年前的事務。這也導致眾人對他們的真正目的抱持著高度懷疑,難免會產生出陰謀論。

2013年,Dave Eggars在小說《揭密風暴》(The Circle)中,就很明顯在指涉如邪教般的科技公司:烏托邦式的辭令,天衣無縫的科技「園區」與微笑;員工表面像在傳播福音,內心上卻藏著統治世界的邪惡計畫。書名的原意為環網,代表了書中那間虛構公司的長期目標:完成「環網」:完全掌控我們生活的每一刻,一切事務都被全知之眼永遠凝視著。

陰謀論把混亂的真相包裝成兒戲般的單純計畫,由某群坐在辦公室的惡徒來執行。但在《揭密風暴》中,戴夫.艾格斯描寫出一種完全掌權的虛構公司,像是五天王的混合體。但五天王可以抗議說:「這種批評不痛不癢,你太小看我們的雄心壯志了!」

2015年,Google成為Alphabet 最「無趣」的子公司; Alphabet是由Google 創辦人Sergey Brin與Larry Page創立的傘型公司(譯註:以投資與被投資關係建立的公司,組成相互關聯的公司群體),它併購的公司多到令人吃驚。

Alphabet 的目標很簡單:改善人類的本質。人類做什麼?人類是什麼構成的?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這可不是在唬爛,他們是玩真的。(摘錄整理自《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

 

 書籍資料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英國BBC調查記者揭露!他們怎麼創造了問題,然後把答案賣給我們

傑克斯‧帕雷帝(Jacques Peretti)/著

廖桓偉/譯

大是文化出版

售價:499元

 

 作者簡介 

傑克斯‧帕雷帝(Jacques Peretti)

出生於1967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BBC電視臺與《衛報》的調查記者。曾效力於英國各大主流媒體,也曾擔任TED演講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