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不是很相信老一輩的那一套,他們總是認為應該要專心把一件事情做好後,再來做第二件。但是我認為如果等到把第一件事做到好,第二件也輪不到我們做,機會早就溜走了。於是我總是背著主管,盡可能接下所有能做的、想做的、有興趣的任務委派。

我自覺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中上,並且我也認為我對企業很有貢獻。但是老闆不這麼覺得,因為我這樣的行為,從別人的角度來看是很危險的。事實上,老闆希望的是,如果我能專心把重要的事情做到90分,其他事情做或不做其實並不是那麼地重要。

想想看,如果老闆交給我一個Team,但是裡面只有60%的資源是在做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你會安心嗎?尤其是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也都有時間性,時間過了機會也就沒有了。所以那時候我常常被老闆講的一句話就是:
「第一件事情都做不好,說不定連第二件的機會都沒有了。就算有,兩件事情都做不好,怎麼會有競爭力呢?」

以前我常常在想,成功是「機率性問題」,就像買樂透,多買一些中獎的機率就變大一些,多做一些成功的機率也就大一些。這樣的想法說對也算對,年輕人就應該去拼去衝;但是說錯也真的是錯,因為成功根本不是機率性問題,需要每一場戰役都打勝仗才行。

那要怎樣才會做對一件事?只有專心才能。因為在專心做一件事與一心多用的狀態下,二者的思考模式是不同的。有一個學長講了這樣一則故事,當年他創業的時候,公司主打某特定產品,這個產品當時也有很多大公司做。有一次他的業務部屬就問,別人有那麼多產品,我們只有這一種產品,怎麼做得過別人呢?他說,別人有那麼多產品,所以分不清哪一種是主力哪一種是次要,這樣只會讓客戶分心而已。我們雖然只有單一產品線,但是因為專心,我們可以做到更專業更好的服務,同時也可以有更好的價格彈性與更靈活的策略。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原因讓人分心了。想想看,我們常常會立志這個月要看某些技術書,要看哪些大師的管理作品,結果回到家裡看看電視上上網,突然發現時間就沒有了,還不如到誠品去站著看一小時的書。

把事情搞得複雜,起因也是分心,造成的結果是更多的分心。如果能定下心來,先就手上有的資訊分析、推敲、訂定方向,集中力量來做,當有更近一步的資訊時,把這些資訊與之前的整合,重新分析、推敲,再制定新的方向,這樣持續的周轉,力量就會出來。

可是,如果我們分析推敲之後,產生了三個方向,我們將資源分成三股,三種方案都做,結果就會是以三的次方數成長,再多的資源也無法餵飽這樣多的分支。遇到需要做出選擇的當下,要先有勇氣拿起大刀砍下去,糾纏不清的問題是沒辦法抽絲剝繭的,只能快刀先斬,取得資訊之後,再進行下一步實驗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久而久之,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從一大堆混亂的資訊中直接指出方向,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哪些地方會分散資源,只要避開這些地方,就可以用最小力量獲得最大效益。

我跟國際大廠合作的經驗發現,他們不會要發散性的東西,如果有哪一項產品功能會導致不容易收拾,那就砍掉。因為產品要大量生產,規格要行之四海皆準,不要浪費力氣在不必要的地方,要集中力量把核心做好,做到很穩定,只要產品上市不會帶來副作用與困擾,團隊就可以有心力與精神集中力量做下一代產品。

有很多公司認為一開始就要推出功能很多很強的產品,其實任何產品的功能永遠做不完,而且越後面堆疊上去的功能都是邊際效益很低的,根本只能說是噱頭。比較合理的方式是,推出價格低廉,核心功能完備,簡單、穩定而且耐用的產品,讓團隊可以集中心力把這個東西做到最穩,爭取到市場的時間,等下一版本再把功能疊加上去。

很多公司看不習慣RD按部就班的個性,常常就是要把RD翻幾翻,讓一個案子沒做完就做下一個案子,或者段落切不清楚,導致前一代產品的問題到下一代都還沒解決,好的壞的混在一起。陽光照在手上,並不覺得熱,但是拿個放大鏡,同樣面積的光線聚焦於一點之後,其熱能足以讓紙片燒起來。

或許我們會擔心「專心」等同於「孤注一擲」,但這樣想還真的太武斷,既然是審慎評估之後決定的全力投入,風險是可以控管的。
因為力量可以投入,但是資金可以慢慢放,人辛苦一點沒關係,錢燒完了可就沒有了。或許應該說,就是因為謹慎,所以才需要專心,否則這邊燒一點,那邊花一點,才真的是危險呢!

成功不是機率問題,風險也不是機率問題,並不是什麼都做就會成功,也不是什麼都做就能降低風險。事實上剛好相反,什麼都做反而分散力量,不僅降低成功的機率,也提高碰到災難的風險。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