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跑道的問題,困擾著大多數的工程師,主要原因是因為真正落實專業職與管理職雙軌制度的公司不多,另外,資深的工程人員難免要負責帶領專案與小組,這都牽涉到很多的改變。我想,其他領域的人員,可能也會有轉換跑道的問題,但應該都沒有資訊人員來得複雜。因為IT技術不斷演進,使得資訊人員必須要一邊追趕著技術,另外一邊仍要持續帶領專案與團隊。或者,有人乾脆放棄深入技術,專心進行業務、專案或產品管理等工作。
有很多人都開玩笑說,工程師跑去做業務是因為技術不好、拼不過別人,不過我倒覺得不盡然是這樣,很多公司的高層,也都是因為技術很好而做到很高的位置,但是因為公司的需要才轉業務的。當然,這其中的轉換也牽涉到個人興趣的選擇。
不過,換了位置難免一下子腦袋轉不過來。曾經有一個傳統產業的長輩這樣跟我說,他很喜歡公司裡面的IT人員,覺得他們做事情有系統,吸收新觀念很快。但是當他想把這些人員拔擢,轉換跑道來協助管理其他部門的時候,他卻發現幾乎所有的工程人員都有嚴重的本位主義──放不下技術這一塊,也不太容易學習新的專長。其實我問了一些有機會轉換跑道,但是後來仍然沒有繼續的朋友,發現他們之所以適應不良,倒不全然是本位主義問題,主要是因為進入新的領域,需要學習的事情太多,這些事情又不像電腦一樣有趣,很多都是古老存在的規範理論,看沒兩下就睡著,做了一陣子之後覺得好像什麼都沒學到而感到空虛,到後來還是覺得回來技術這一塊比較安心。
不過,在這裡面當然也有成功轉換跑道的IT人,有些擔任業務,也有些順利跨入法律、財務等領域。成功的因素並非單一,有些人是因為有了好的指導者,有些人則是興趣使然,也有些人是覺得另外那一塊比較有錢賺。
強而有力的動機與目標,是支持自己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持續下去的動力。即使在技術領域,到後來也難免必須要定型在某些領域,例如驅動程式、軟體、硬體、ERP、網站等等,這些可能是別人幫我們分好規畫好、我們也同意擔任的工作;有些則是自己喜歡而選擇一頭栽進去的。但是每個人選擇這個領域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希望,例如成為高手或者賺到一桶金之類的。結局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美夢成真,所以也有很多人選擇壓抑自己強迫在某個領域努力,為的可能是公司如果可以上市上櫃就可以發了,然後再來想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想起當初剛踏上工程這一條路時,有個教授就曾經講過,未來的人生,需要自己去「Debug」。我們每天工作的內容,其實就是創造bug與解決bug,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把技術與產品捏出來。轉換跑道的時候,很多人忘了這件事情,面對新的領域,一開始會弄不清楚狀況,加上資訊不足,又沒人可以問,結果難免搞得手忙腳亂。其實不管怎麼說,還是應該拿出Debug的精神,先搞清楚當前的資訊,想想看bug在哪裡?需要做什麼實驗或者動作來確認bug的狀況以及解決方式?以及比較合理或者副作用較少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正確的資訊是最重要的第一個步驟,有了資訊才好研判bug的方向,當然bug可能不只一個,因此必須要逐一來個別擊破。有一位轉換跑道去當業務的學長,他就說一開始自己只會做逐個拜訪的工作,很累而且也沒有訂單。在認真思考之後,他開始試著針對每個客戶的狀況來設計實驗,他認為bug在「不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上。因此,透過一連串的Debug流程,從一開始的假設、驗證,到確認下一個bug,再解決下一個bug……終於,他發現必須要先鎖定一、二個購買意願最高的客戶,給予最多的support與優惠,把產品調整到成熟,並且賣進去之後,再把這個模式擴大複製到其他客戶身上。雖然不是每個行業都是這樣子,但是透過debug至少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個運作模式,而不是瞎忙一場碰運氣。
講Debug比較容易懂,用比較學理的名詞來說,這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我們把整個過程系統化地列出資訊,研判資訊是否充足?是否正確?然後決定是要做實驗找更多資訊,還是要假設一個bug來求證?如果bug抓半天抓不到,那可能就需要更多資訊的協助,或者換另外一個方向來思考。透過這樣的流程,可以抓出程式或硬體的錯誤,事實上也可以抓出我們當前遇到的困難的關鍵,差異在於程式或硬體的錯誤很明顯,但是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會有立即對與錯的答案,總是要試試看才知道。
「從未犯錯表示你從未做事」,趙耀東先生的話言猶在耳,Debug本來就是一路犯錯跌跌撞撞的過程,只要在實驗環境中累積足夠的成熟度,自然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解決問題。
一個好朋友跟大家分享中鋼的創業文化:「多做不錯,少做多錯,不做全錯」。我覺得,這個「做」,就是Debug吧!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