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很美的語言,因為背後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但中文也曾經是被大家苛責為「不科學」的語言,除了筆畫多之外,加上一字多意,並不利於溝通,甚至有很多時候沒辦法將特定事物講清楚。
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說,他覺得將語意學商品化這件事情,將會對Internet帶來很大的改變。本來我對語意這件事情沒什麼在意,不是很想去深究怎樣表達會有怎樣的結果。直到年紀漸長,我才發現代溝往往都是語意的問題,就連工作上,跟自己同事也都會有語意的問題,我才驚訝地發覺,這件事好像有點嚴重了。
之前一個長輩,總是在提他如何規畫工廠達到「合理化」。那時候我一直以為工廠合理化就是人性化,凡事講求合乎一個道理嘛。後來我去參觀工廠,才發現他的「合理化」似乎是日本語的語意,是系統化、科學化的意思,表現在工廠製造上就是自動化生產,跟我想像的差很多。於是我開始覺得有點惶恐,因為以前我聽長輩的指導,總是認為決策要合理,至於合什麼理呢?反正講起來算是合乎常理,有個邏輯就是了。這樣的決策其實常常犯錯,必須把合理當成系統化的思考,將資訊抽絲剝繭分析,這樣的解釋才接近當初長輩想表達的意思。
「道理」這兩個字,在仔細分析日常朋友、同事、客戶、長官的說法後,我漸漸得到一個結論,我們認為的道理,其實就是我們的「立場」。不同立場的二個人,彼此溝通的效率接近於零。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強調服務必須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其實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拿別人的道理來評估,而不是我們自己覺得有理就是對的。
當我們以為自己有理的時候,常常就陷入了故步自封的立場,而有了立場很難就事論事,除了利益上的分配認知有落差之外,也常常有許多預設心態,變得難以溝通。在團體裡面,合理就是要合乎遊戲規則,權利、義務必須要兼顧,才不會因為立場不同而有所爭執,也就是以大局為重。
我們難免都會拿自己部門的道理來評估別人,研發人員覺得業務整天往外跑都不用做事情,陪客戶喝咖啡就好;業務人員覺得研發人員好輕鬆,可以整天吹冷氣而不用去刮風日曬,也不用隨時電話開機待命。懂得「理」字分寸的公司,我們會看到良性的競爭與就事論事的討論,否則只會發生缺乏常識的爭議,或者「合理」的懷疑。
經營最怕的,就是「合理」懷疑這件事情了。國際大廠因為合理懷疑就可以控告我們專利侵權,要假扣押,要叫海關禁止進口。我常常在想,這裡面是合誰的「理」?不就是預謀者將自己懷疑的事情,拿來當作道理,這是一點都不合理的。在公司,最常遇到的就是小朋友懷疑公司的主管沒有認真工作,沒有創意思考,太過保守僵硬,或者是主管懷疑小朋友的能力,懷疑他們的恆心⋯⋯這些一點都不合理,根本就不是就事論事,但很不幸的,這些每天都在我們周遭發生。大多數的八卦緋聞不也就是合理懷疑的結果嗎?
有一個好朋友跟我說,人性管理與人性化管理只有一字之差,結果卻差很多。人性化管理在當前已經演變成提高福利,越爽越好的代名詞了,反而失去激勵大家努力工作,珍惜這個美好環境的意義。企業的道理,就在於人性,管理要能合理,就要合乎人性。而一個人要的是什麼?知名企業的副總告訴我,不外乎「名、利、爽」三件事。所謂的合理,蘿蔔與鞭子要雙管齊下,「名、利、爽」算是蘿蔔,相對地,嚴格的要求與檢討就是鞭子。勞方與資方的合理,在於互利共生。
不論是設計產品,提出投資案或是規畫活動,要讓整件事情圓滿達成,往往需要一個說得通而且很流暢的故事。我們常常會用自己的經驗與體驗來判斷故事的合理性,也就是某些功能是否make sense、是否合消費者的胃口。過去的經驗,常常變成我們心裡面的法則,當需要做決定時,這些法則就是道理。當道理演變成為立場時,就不是道理了,這時候,我們以為make sense的,可能只獲得小眾認同的市場(如果是強烈認同也沒有不好)。有個國際知名大廠的產品主管告訴我,要能夠合乎客戶的道理,首先要排除自己的好惡,思考如何創造強烈的需求與簡單方便,最後就是M型化的定價,要高就要很高,要低就要非常低,這就是客戶內心深處的「理」。有理,他們就會掏錢。
經濟學常常講供需問題,市場的需求又常常提到80/20法則,現在經濟動不動就不景氣,有很明顯的M型化消費現象,這裡面有道理嗎?「有的!」知名品牌的行銷總監說「做80%市場的人,在M型底層,客戶的道理就是我們的教條;相反的,做20%市場的人,在M型上層,我們的道理就是客戶的信仰。」聽起來就像是LV包包與地攤包包一樣,前者二話不說大家搶,後者不但挑三揀四還要殺價。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