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會賺錢是兩回事,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說,一群聰明的人在一起,大事做不成,小事做不了。因為聰明,接受資訊的速度快,改變念頭的速度也快,很多事情還沒有看到成效就貿然下結論,白白錯失很多機會或者浪費不少資源。最糟糕的情況是,成員如果個個聰明又好勝,那麼群體裡面的爭端可能就會沒完沒了,甚至演變成為嚴重的內鬥。
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工程師都認為需要找一個比自己聰明的老闆,這樣子可以獲得很多的指導,學到很多東西,但很奇怪的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卻又常常抱怨主管是笨蛋,很多事情不懂亂下命令。
任何事情看長或看短,兩者結果並不一樣。長期漲勢的股票,每天都還是會有漲漲跌跌的現象,但整體長期趨勢仍是上漲的。雖然我們有的是專業知識,但是我們缺乏其他的輔助資訊,例如與其他人的進度協調,這件事情對於整個案子的重要性,還有成本考量等等。站在專業技術的單一角度來看,我們的確會比主管聰明。而且我們是負責前線工作的人,所以對於當前的情況,我們也比主管了解很多。不過這並不足以表示我們比較聰明,有趣的是,我問過很多主管,他們都表示,當主管虛心溫和地向同仁請教時,至少有30%的人會拿翹吐槽,而無法耐心解釋細節。我們都會有一種心態,認為主管理所當然要懂所有的事,卻忽略了我們的責任是提供主管正確的資訊,讓主管做出成功的決策,而不是去評估我跟老闆之間誰比較聰明。
有個朋友曾經開玩笑地說,兩個工程師第一次見面,會互相丟幾個技術名詞來掂掂對方的斤兩,嘗試分個高下。我也遇過很多工程師,因為發現對方實力比自己強,反而產生一種「王不見王」的心態,因為心裡有所不服,或者拉不下面子,而不想去支援或者服務對方,甚至常常在技術上起爭執,也不願意接受對方的意見。
在情緒層面上,這種超級比一比實在沒有意義,不但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更讓大家覺得很好笑。專業,除了技能之外,心態更重要,不管誰比較聰明,是否會有攻擊性的言詞對待或者尷尬的場面發生,該完成的任務就需要完成,屬於我們份內的工作就得做,一切都得就事論事。
我們常常會看到公司裡面一些讓人義憤填膺的事情,平常聊天也都會傳一些讓人覺得很扯的問題,有些同仁聽久了就覺得必須挺身而出,寫萬言書來提醒高層公司裡面有大問題。其實,問題大家都知道,不需要我們再去提,重要的是解決方法,如果提不出解決方法,丟一些已知的問題,那麼我們想要完成的目的是什麼呢?提出籠統的方法,沒有可執行性,沒有被上級採納就悶悶不樂,懷才不遇,這樣子也不是好的態度。組織裡面的事情,有權力者才能用魄力進行改造,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一點一滴務實地打好基礎,讓事情到自己這邊能變好才是重點。
團隊管理的技巧似乎也是M型化的模式,要嘛全部都聽我的,我最聰明,大家只要照著做就好;要嘛就是廣納諫言,但是我們必須要有決斷力,能夠當機立斷,化解部屬之間比聰明的行為。基本上不會有人是全方位聰明的,業務能力強的人,難免技術能力有限;技術能力強的人,難免業務方面是其弱點。如果我們不能保持風度來看待每個人的長處,在別人眼中,我們也會是個到處跟別人比聰明的不專業工程師。老是想要比聰明,怎麼可能建立起團隊精神?
我們都不希望被別人看扁,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真的很重視自己的尊嚴,那就不應該尋求別人認同與欽佩的眼光,而是自己要能看得起自己。別去搶話尾,別人怎麼想是別人的事情,我們自己的實力有多少才是重點。老闆是公司裡面最聰明的人,我們想要怎樣膨脹自己,到頭來還是跟上級槓上,這沒什麼意義。甚至為了維持自己聰明的形象,盡量不去負擔任何責任,以免失手搞砸,而讓大家發現自己其實不是那麼行……這些事情其實大家都看在眼裡,反而讓人覺得好笑。
當我們學會了部分皮毛,開始進入半瓶醋狀態時,最明顯的就是看不順眼老闆,看不順眼某些同事,我們難免急著想讓大家知道「我會」「我懂」,反而因此激化了大家比聰明的情緒。求表現是很好的行為,但是要有風度,那些要求別人認錯、道歉、檢討的言論,只是純粹比較的行為,都還沒開始談事情就先讓大家感到不滿,如何能繼續就事論事呢?
這種先打別人一巴掌再要求對方好好坐下來談的無理要求,應該只有在政治界才有吧?企業必須要回歸到本質──要獲利、照顧員工以及員工的家庭。至於那些聽起來或感覺起來有優越感的話,還是少說一點吧,務實地把事情做好。
與其花腦筋在比聰明拼優越,不如把這些精力用在如何改善效率,提高品質,降低成本上,畢竟怎麼比都比不完的。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