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又是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加上景氣實在太差,各種對未來的預言、預測最近開始大量在媒體湧現。
預言,多數人都把焦點放在「準不準」上頭。但是有些預言的價值並不在於準確與否,有些預言則是就算很準,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我們得先區分出幾種截然不同的預言,以及預言家。在我看來,預言家主要可以分為學者型、名嘴型、與算命師型三種。
學者型:所謂學者型倒不是說這些人一定在學校或研究機構任職,而是他們的預言與預測,多半有事實或過往經驗作為推論的基礎,比方說一些重量級的企業大老,像是台積電的張忠謀、鴻海的郭台銘也都可以算是學者型的預言家。有現實基礎的預測聽來當然比較「穩健」,有時甚至會被抱怨不過是些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不過我們經常忽略的是,學者型預言家最重要的功能往往不是在於告訴我們已經知道事情,而是「背書」我們或許有點譜,但又不是那麼確定的事情。像是房地產景氣不佳,其實是多數人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的事,學者專家信而有徵的論述,作用在於讓我們對自己的判斷更有信心。
名嘴型:名嘴型的的預言家,基本上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是以販賣意見維生的一群人。以販賣維生,有好處,有壞處。好處是他們整天以發表獨到的意見為念,自然會想方設法蒐集有用的資訊,殫盡思慮要見人所未見之處。但是名嘴型的預言家的問題在於,一旦預測成為一種職業或是工業,也就意味著你所發表的言論可能是為了特定的商業目的(招募會員或是股票出貨),或是為了發表而發表(趨勢大師的趨勢專欄如果天天見報,就得天天有趨勢可說,問題在於,哪來那麼多趨勢可說呢?)。
算命師型:算命師型的預言家最容易短時間內爆紅,因為他們的預言預測方式最不仰賴一般人所熟知的邏輯與方法,因此經常也能提出最跳躍、最有聳動性的預言內容,像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中共即將攻打台灣,股市在20XX年將漲到五萬點等等。但是算命師預言家的預言生涯通常也最短暫,真正只能當十五分鐘的英雄,而他們行情暴跌的原因,往往也就是他們先前爆紅的理由。
有些長青型的預言家其實相當「不準」,但是在市場上卻能夠屹立不搖,主要有幾個原因:
1. 認知在統計上的偏差:我有些朋友會告訴我,某某股市分析師有時準,有時不準,所以意見還算可以參考。我們很容易忘記,即使亂猜,也是有時準,有時不準。因此,「有時準,有時不準」其實就是不準。只有很準,才算是準。
2. 看預言的人一廂情願:持續喊多的股市預言家,通常比較容易被喜歡做多的人覺得很準,即使股市下跌,他們也會把它解釋為「短期現象,很快就要反彈」。人們總是聽到自己想聽的話,聽到自己想聽的話就寧願相信它很準。這樣的預言,功用等同於安慰劑。
3. 健忘:我們這個時代,預言家太多,誰準誰不準,我們其實很快就淡忘了。
預言當然還是可以看的,不過在那之前,我們最好先審視一下自己看待預言的方式。精確度,有時是不假外求的。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