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市櫃公司的老闆說,他們的主力產品成本是200元,賣一個賺不到30元,實在很辛苦,講著講著他開玩笑地說:「乾脆回老家種田算了!」

臺灣社會的價值觀,總是把種田當成是比較low end的工作,老一輩往往會希望下一代未來能夠到大公司上班,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固然是很好,但是時代的潮流總是在輪轉的,種田也將要變成高科技產業了。
所有的公司,日以繼夜地在製造產品與提供服務,有人賣得好,有人賣得不好,這其中的差別,就如同漫畫中所講的:要讓人感動才算成功!我自己在家裡陽臺上種過玉米,結果當然是失敗了,這讓我對於種田的人很尊敬:產品的好壞直接對應到個人的心血與努力,當我們吃到好東西的時候,也會感受到勞動者的心意。不過,當我們在辦公室裡面,喝著咖啡想著如何偷懶、趕快交差、偷偷上網msn,或者規畫即將來到的假期時,有沒有想過要讓我們的客戶感動?

「公司的產品都不受自己員工的讚賞時,危險馬上就要來臨!」我最近聽演講,大家都在談金融風暴,而這些生產無法令人感動的產品的公司,第一波就受到了衝擊。如果生產者缺乏心意的投入,只是單純地製造產品,而不是以在準備一份給消費者的禮物的心態來做事,就不會把產品的邊邊角角收乾淨,想要抬高售價也不可能,因為我們沒有比別人優越或者特殊的地方。這樣子的做事態度就算回去種田,可能還是會把田地給虧光了,因為沒有生命的東西都照顧不好,更何況有生命的農作物呢?

演講者說,他曾經帶過幾個公司的體驗營,讓高階主管真的去種田,從插秧、除草到收割都全程參與,之後這幾個公司沒有不賺錢的。「因為上班真的比種田簡單太多了!」這是開玩笑的結論,背後真正的涵義,是希望大家對於產品多付出一些心力以及勞力。

要讓客戶感受到產品的用心,員工最好都能充分測試並且使用公司的產品,體驗一下哪些功能不錯,哪些地方仍需要改進,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有貼心的設計等等,也就是每個人都捲起袖子動手來了解。另外,主管也要常常在各單位、各角落走動察看,為什麼這些東西堆在這裡這麼久了沒有動靜?零散的料件是否要歸回原位?是否要清理一下環境?透過走動察看,才能夠發現問題死角。產品必須要能夠持續改善,消費者自然會感受到生產者的心意。

第一次種田,一定會感覺很辛苦,不過一旦跨過問題門檻之後,就會感覺到樂趣;同樣的,改善公司的水準的過程也是如此,第一次會感覺到很辛苦,撐過去了,整個團隊就提高了一個等級。

如果我們覺得種田不是一件光采的事情,那麼我們在公司裡肯定也會因為自身的優越感而產生比較的心態。同事能在一起工作就算是一種緣份,沒有必要比較誰厲害、誰能力強或者聰明。前一陣子有幾個公司,邀請RD同仁嘗試擔任一周業務,也請業務同仁體驗一日RD的工作,都是一種能打破彼此優越感的方法。工作無貴賤之分,對公司與團隊能有所貢獻才重要。

種田其實很難賺到錢,因為豐收的日子稻米的價格差,歉收的日子更難熬,都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規模才行。美國中西部的農夫,由於高度的機械化與自動化,農夫開著飛機直升機灑農藥(有些是外包給專業公司),一個人能種植的小麥或玉米的規模非常龐大,這樣才有辦法獲利。經營公司也必須要思考,應該使用什麼工具,或者如何優化流程,才可以讓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無法獲利,大多時候是架構性問題,如果我們沒辦法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也就是減少產品從公司到達消費者手上的轉手次數,那麼成本永遠居高不下。網路的時代,讓我們越能直接面對消費者,排擠掉別人的利潤,就會變成是自己的利潤,同時也能把比較好的服務帶給消費者,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往往忽略了架構性問題,不停地檢討該如何減少人事支出,而沒有去思考該怎樣減少產品發展與量產所參與的部門數量、流程上要經手的人員數量等等。運作架構不變,怎樣檢討都沒有用,每個部門每個人一點點的「多餘」,加起來就會驚人的多,執行力也無法貫徹。

網路加速了全球資訊傳遞的速度,所有的訊息都可以在一天之內繞地球好幾圈,也就因此加速了市場與環境的變動。很多長輩都說,經商幾十年來,沒看過今年這種金融核爆。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數十年來,網路興起只有最近幾年不到,核爆的原因是高速的連鎖反應,網路剛好成了媒介,一天之內就讓全球感到恐慌。

未來的大環境只會越來越嚴苛,回去種田固然是玩笑話,但有些時候我覺得,如果真的讓我們回去種一兩個月的田,動動身體也動動大腦,認真思考清楚危機解決之道,大概會比較好吧。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