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棒球比賽裡面,兩個選手為了接球導致相撞而漏接;接力賽跑裡面,前後棒次沒有溝通好導致掉棒的情況,我們總會覺得惋惜。可是機會不會再來,輸掉的比賽就是輸了。
這樣的情形在工作場合也很常見。IT單位雖然安裝好了軟體與系統,但是使用者因為操作不當,或者教育訓練不全導致漏掉某些細節,往往會造成公司的損失。或者某個職位的前後任沒有交接好,導致很多事情出了問題,這樣的狀況也屢見不鮮。我們都很無辜地說:「我以為你會做阿?」這類沒有互相確認的「以為」,有些時候價值數百萬甚至上億元呢!
長久以來,我們認為導入ERP對企業而言是一種仙丹妙藥,可以徹底改善體質。不過這帖藥的大前提卻沒有人重視,那就是各部門的教育訓練。IT單位可以做操作的教育,但是部門裡面也需要有流程的教育與交接制度才行。由於經濟不景氣,還有10號公報的發行,大多數的公司開始認真檢討庫存,結果演變成IT單位的系統信賴度問題。怎麼說呢?公司的軟體系統,簡單一點的基本上沒有問題,但是牽涉到流程性、複雜度高的如ERP,就需要有真正了解該系統邏輯的人,例如訂單與庫存之間的關係,還有倉庫的管理方式等等,否則就會發生掉棒的現象。
公司導入系統,有第一批的種子人員,然後持續教育訓練直到整個企業能「信賴」這套系統而運作。這種信賴,除了相信系統會跑出正確數字之外,甚至還衍生到信賴每個人在操作系統時,其方法與邏輯都是正確的。很明顯的,後面這種信賴非常危險,但是我還沒有看過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免於這種危機。因為系統用久了,實際操作的人員都是當初種子人員的徒子徒孫好幾代了,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IT人員或者公司的管理者認為,導入ERP這種系統,是要讓每個員工變成一個棋子,只要按照系統裡面的表單操作就好。然而,這其中的副作用往往變成上下游員工之間減少了溝通,甚至不溝通,反正系統會跑。結果,有太多的老闆感嘆說,為什麼以前只有進銷存軟體時沒有什麼問題,現在導入ERP之後,怎麼問題隨時冒出來,還不知道該怎樣解決?
軟體是死的,少輸入某些資料,某些地方就有可能跑不出東西,或者導致報表錯誤;哪個選項沒有勾,有可能產生的結果就差很多。以前沒有系統的時候,大家call個電話通知一下,發個E-mail,事情就OK了。後來有了系統,同事間漸漸也不打電話不發E-mail了,反正只要等別人輸入資料,等系統中有看到訊息才開始作業,結果效率反而變差了。任何電腦系統都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系統只能輔助溝通與資料的傳遞,缺少實體的溝通,那種「我已經發了」與「可是我沒收到哇!」的掉棒就常常發生。
一旦操作者不了解系統處理資料的邏輯,即使操作正確,實際營運出來的結果也會因為邏輯漏洞而造成損害。越是處在系統流程後端的人,越容易放大這種問題,因為他們缺乏資訊,前面丟什麼下來就只能照著做,往往造成重覆購買或庫存持續累積,甚至量產發生重工的問題。
這種邏輯問題常常發生在前端流程的人員已經異動(離職調職),接手的人不是很清楚流程,而後端人員也沒有向前溝通,結果大家把「電腦沒當機」當成是「公司沒問題」,「有跑出合理數字」當成是「我做對事情了」,不知不覺讓公司的資金卡在裡面。邏輯失誤是一件麻煩事,需要耗費非常大的精力,閱讀分析資料與報表才有辦法找出問題癥結。
資訊的反饋與報表的分析,是讓系統在邏輯面運作良好的方式。透過後端將資訊以報表或者教育訓練的方式讓前端人員了解到,當他們做什麼操作時,後端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與反應,投入什麼樣的資源等等,才能減少弊端或者邏輯與流程上的死結。
一流的企業、一流的人才與一流的軟體系統,卻造成了倒數的績效,原因通常在於只重視從上到下的溝通,沒有注意到橫向溝通,以及流程前後單位的溝通。唯有弄清楚「我在哪裡?」「我該做什麼與看什麼報表?」「我前面的人在做什麼?」「我後面的人會怎麼做?」「我該如何讓前面後面的人知道我做完了?」這些問號,員工才能真正幫公司做出正確的事情。不過必須堅持一個原則:要在系統裡面解決問題。
在這個裁員滾滾的時代,真的值得好好的思考,員工的溝通與教育訓練是否落實?我們往往直覺上希望IT人員負起教育訓練就好,卻疏於防範邏輯性的交接落差。沒有任何一套系統可以告訴我們公司為什麼賠錢?也沒有系統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倉庫黑鴉鴉一片?
最害怕的是,那些無師自通,自創武功的同仁在系統上發揮的創意,為了這些創意新產生的流程與內規,反而是造成問題失控的開端。別忘了,在討論的當時,大家知道這些新辦法,但是年代久遠之後,誰還記得這些事呢?後果呢?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