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全球金融海嘯,讓許多人投資損失慘重。諸多投資者將他們的身家財產全部拿來投資,因為他們錯把「行銷語言」當成了「財經知識」。
投資需要資訊。
但是很多人給你資訊,卻是為了要蒙蔽你,以便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每一個有能力、有意願提供投資理財資訊給你的人或組織,背後幾乎都有他們想要達成的目標,完成這些目標才是他們最主要的考量,而不是幫助你賺錢。
這些金融資訊發布者的目標,有時候與你的目標是一致的,這時候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比方說,媒體的目標是要擴大讀者群,翔實的報導,乃至於對趨勢的精準預測,都有助於吸引讀者的目光,甚至是掏出錢來購買。這時候,媒體想達成的目標和你的利益便是一致的。問題在於,媒體以及媒體從業人員提供某某產業或公司的利多訊息時,其動機有時候卻不是這麼地單純。
記者每天辛辛苦苦寫作上千字的稿件,月入不過數萬元,但是如果他願意出賣靈魂,配合大戶股票出貨而撰寫利多消息,一年業外收入以數百萬計,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讓我們設身處地來想一下,如果你是財經新聞的記者,你能不能拒絕這樣的誘惑呢?
所以,我不會用「欺騙」來形容這些金融資訊發布者的出發點,因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人都無可避免的「自利」。區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重要的,當我們說某人欺騙我們,我們便不再相信他們說的任何話。當某一個人欺騙你,你不再理他就好了,這問題不大。但是投資不能沒有資訊,拒看所有的投資理財資訊,投資的行動便難以為繼。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不同投資資訊提供者的「自利」動機,即使他們提供的是「不實」的資訊,卻也有可能是「有用」的資訊。比方說,當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說要投資數百億元,未來將可創造數千億元的營收。這樣的訊息,在股市多頭時,經常被視為是「利多」。但是實際上,能不能創造數千億元的營收,你不知道,其實他也不知道。這當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希望你成為這數百億元資金的贊助者之一。
經營者這樣的宣示,對股價的影響其實多空皆有可能,公司派可能為了吸引投資人增資而拉抬股價(不是因為數千億元的營收真有可能實現),也有可能因為投資人預期股利的發放將減少,或是股本將被大幅稀釋而導致股價下跌。
對銀行和理財專員來說,能否說服你購買金融商品,從你身上賺取高額的佣金,比你能不能獲利還重要;對執政者來說,能不能保住政權,比股市漲跌還重要;對企業經營者來說,他的紅利高低,比你的股利多寡還重要;對外資來說,他能不能順利出貨,比投資報告準不準還重要;對投顧老師來說,能不能幫主力解套,比有沒有被你罵還重要。
因此,了解掌握資訊的人發布訊息的動機,比了解訊息本身更重要。發布訊息的人和接收訊息的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權力不對等。訊息發送者可以決定:發不發布、何時發布、如何發布、發布多少,而這一切,都會對投資標的有不同的影響。
資訊不是天真的,投資人也不該是天真的。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