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課程的小組討論裡,有個朋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角度或者標準來決定事情做與不做?答案大都是核心競爭力、經驗、財務或者能力等。不過有個學長提出了比較簡單的答案,他說,就是「控制」。當然我們可以說,一件事情如果無法控制就表示糟糕了,不過大多數的經營者,並沒有以控制的角度來處理事情,反而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財力,結果造成失控的局面。
這有點像是喝了酒開車的人,往往都覺得自己仍然可以駕馭平常能夠控制的車子,卻沒有注意到麻痹的神經,其實無法達到平常反應的速度。
由於經營與管理者,都不是自己實際進行最底層的執行工作,往往是透過分層負責的授權,這條長長的授權神經,是否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反應靈敏,這就不敢說了。在訓練有素的團隊裡面,對於熟練的工作一定有很好的反應能力,對於能夠類推的新工作,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達成。因此主管對於案子的進度與執行狀況掌握度良好,所有事情都在控制範圍之內。不過如果工作量增加,導致某些案子延遲,其他案子也跟著延遲,此時若再增加額外的工作量,就會導致連鎖反應,最後就發生了失控現象,需要由主管介入先暫停或者砍掉一些效率差的案子,做一點交通指揮的動作,才能讓團隊的效率獲得控制。
也就因此,並不是生手團隊才會失控,高估自己能力與產能的團隊也很容易失控。因此,主管在決定一件事情做還是不做之前,必須要預留一些空間,來讓大家有所緩衝。所有事情的規畫,要在能控制的範圍之內,超出範圍之外的事情必須要拒絕,或者先簡化、拆解與各個擊破。
我們都不喜歡承認自己能力不好,所以往往會幫團隊接下過量的案子而不自知。但是緩衝要如何設定比較恰當呢?大部分的主管其實都是以絕對值來預留,例如直接在時程上加3天,或者是一個星期。經驗值也是一種方法,把同仁給的時程,綜合他過去的工作表現,就可以完成比較準確的數據。這些方式沒有好壞,主要是看管理者自己的經驗,但是時程不能沒有控制。
那麼,我們需要查看員工的工作細節嗎?這個部分見仁見智,有三種大類,一種是問都不問,只看結果;另外一種是設定「驗收條款」,員工只要達成就好;第三種則是詳細察看員工的工作內容,直到符合要求的水準為止。大多數管理者的控制僅止於結果驗收而已,並沒有深入到員工的工作細節裡面,這樣管理者雖然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在管理上,可是前提是必須要確保團隊內部的同仁都是訓練有素才行,萬一的工作品質不佳,就有可能因此造成進度延遲。
詳細控制的主管算是精力最充沛的主管了,當我們深入去看員工的工作細節,這需要非常多的時間與力氣。不過這種主管訓練出來的團隊,紀律嚴明而且效率很高,只要主管沒有累倒,往往都可以創造驚人的績效。對於新手同仁作細節控制,資深同仁則是僅做驗收條款控制的搭配,是我們實際與企業主管討論後,大家最喜歡的方法,工作量與時間投入都適中,產出也都不錯。
因此,我們可以把控制看作是人力、經驗值、財務、專業能力以及緩衝空間的結合,在決策的當下,除了不能讓當次的決策超越控制能力之外,也不能讓整個團隊的工作加總,超過其所能控制的範圍。不管是專案時程、執行細節,甚至後續的量產等等,如果都能納入控制範圍內一併考量,就可以產生較好的決策品質。從人性的角度看,缺乏自律的員工,如果能有控制力強的主管來帶,可以發揮「虎御群羊,尤勝於羊御群虎」的功效。換個角度講,那些鞭長莫及,控制力無法達到的,就可以乾乾脆脆放棄,因為就算要做也做不出來。
風險也是需要被控管的,對於專案而言,緩衝空間就算是一種風險控管。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談這個主題都是圍繞在財務面。在金融海嘯之後,大家才真正體會到風險控管的重要性,也才真正理解控制財務面的重要性。由於公司的經營,通常會跟銀行借錢來以小搏大,這種情況下只要財務槓桿高,風險就難以控制。事實上管錢比管專案來的難,因為專案可以延期、增加資源,也可以暫停,但是跟銀行借的錢,到期了就要還,延期要加利息,前帳未清,後帳就不容易借,而且也不能停止付利息。眾所週知的台灣高鐵,虧損的主因就是利息太重,導致營運收入大多用在支付利息上。
控制這兩個字有時不免會讓人聯想到「監視」,對於公司的經營而言,這沒什麼不好。但是控制也不能無限上綱,對於員工的自由,還有個人的隱私等等,則都需要在免於控制的範圍。有個學長就說,讓員工覺得背後有個人在看著,其實會讓效率高一些,也比較不會亂搞。對員工而言,雖然不是很爽,但是嚴格的控制對於表現好的員工比較公平,至少能讓水平以下的同仁加緊工作,不會落後太多,或者根本就不會脫隊。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26
2025-01-26
2025-01-24
2025-01-25
2025-01-26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