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合作,都需要有足夠的誘因才有辦法成功,小小的誘因如友情、人情,大大的誘因如佣金,這就是人性,不只是科技,做生意也需要本於人性。天底下沒有白幫的忙,商人經營的人脈、錢脈關係,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用來獲利,如果我們要動用這些資源,只是給一頓飯吃,實在太不上道了。
兩家公司的合作,表面上看起來是就事論事,但這種情況僅止於產品本身具有優勢,所以另外一家必須要跟我們合作。如果我們的產品沒什麼競爭力,或者大家的東西都非常接近,那麼就得比別的東西,例如公司規模、付款條件、產品價格、產品交期甚至業務手段等等。
就像《郭台銘語錄》中提到,鴻海的業務需要知道客戶的所有資料,包含家庭狀況等等,讓業務手腕可以有發揮的對象。大多數人很難秉公處理事情,心理面難免都有偏好,這些偏好並不一定是金錢造成,可能是因為人情因素,或者個人的主觀意見,但是要讓一件事情談成,非得讓keyman點頭不可,此時就必須思考真正有效的誘因是什麼?於公,有哪些該做;於私,有哪些可以做?要談成生意,有很多時候必須要在合法範圍內不擇手段,也就需要認真了解「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道理。
利益這件事情,並不是不能攤開來講的,事實上合作的雙方,甚至多方,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件事情,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利益的總數是固定的,參與的多方來分配時,只要有人多拿,就會有人少拿,這除了是出力的多寡參考值之外,也是未來合作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為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參與的公司本來一開始有熱情投入,後來卻縮手。
最近見到很多的合作案,雙方乾脆都攤開來講利益的分配,直到大家都滿意才開動,不然就不要動,因為可能會失敗,或者需要換合作人。千萬不能天真地以為「無償」的幫忙是天經地義的,其實那是違反人性,絕對不會每次都work。
錯誤的誘因定義,除了可能導致業務或者合作的失敗,也往往是公司經營出現問題的原因。員工投入心血,在公司裡打拼,除了為了薪水之外,還有其他的誘因。這些誘因可能是精神上的,例如公司的願景、大公司很穩定;也有可能是福利上的,例如保障年薪、福利與休假制度等等。當然最直接的誘因就是錢,大家都希望自己任職的公司上市上櫃之後,可以賣股票、發大財。
如果我們把誘因定在錢,那麼我們就得要有本事讓公司賺到錢,否則員工將會把誘因視為謊言,離我們而去。雖然把誘因設定在錢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仍不如把誘因定在公司與個人穩定成長來得好。只要公司持續成長,同仁也能持續成長,雖然不見得馬上就可以有暴利,可是穩定的環境與可靠的經營模式,會是大多數員工所認同而且想要的。
使用誘因,一直是管理者天生就會的事情,但是背後產生的副作用,又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我們常常為了達成當前的目的,大量使用誘因,可是在公司裡面,所謂達成目標,一直是很難清楚界定的事情,也就因此常常發生當初答應的好處到後來拿不到的問題。
甚至有很多高明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辦法讓追逐蘿蔔的同仁,最多只能吃到1/3根蘿蔔。同仁心裡面固然不高興,但至少有好處可以拿,公司只要持續賺錢,總比拿不到來得好。
我們在實際的例子中常常發現,當初講好的利益,到後來雖然只有部分實現,但仍然可以維持彼此的合作關係,這樣的情況常常被用來當作商業談判的技巧。例如,很多公司都會口頭說有多大多大的訂單,在價格砍到滿意的程度之後,實際訂單卻不到當初講的十分之一。
另一個類似情況是透過白手套來拓展業務,甚至達成重要的合作案,一直都是慣例。身為白手套有很好的人脈,可以幫忙拉攏各方關係,如果有成交,白手套就抽佣金。有人說,這件事情代理商也可以做啊!其實不然,白手套之所以重要、可以拿到高額佣金,就是因為他接近實際的keyman,甚至可以影響對方的老闆!事實上,這也是一種把利益攤開來分配的方式,在白手套背後那張利益分配表,也都是仔細推敲過的呢!
大多數的公司不賺錢,與其說是成本無法下降,不如說是錯估了進入該市場的誘因。我們都會有一種錯覺,認為某個市場很大,進入其中就可以分一杯羹,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的。市場很大,所以誘因很強,但也就因此讓我們忽略了去思考實際面的事情:我們夠格在這個市場存活嗎?我們具有在這個市場茁壯的核心競爭力嗎?
誘因常常會讓人失去冷靜思考的能力,甚至還會自己去幻想並且放大這些誘因,結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但是從實際的資料面來看,有90%的誘因都是誇大不實的。與其要求我們冷靜,不如先學會否定這個誘因的存在,看看在誘因去除之後,我們是否還認為這件事情值得做。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