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國時報的老闆將「三中」(中視、中天、中時)賣給了旺旺集團,最近三中要辦理董監事變更,NCC特別為此辦了一場公聽會,要聽聽看各方對於三中所有權移轉的看法。

與會的學者,有不少反對「冒然」同意三中的產權移轉。他們的主要論點是,三中在言論市場的占有率甚高(有學者統計,超過10%),讓三中全歸同一個老闆所有,將有礙於言論市場的多元性。

長期以來,關心媒體的研究者對於「壟斷」問題總是特別情有獨鐘,他們擔心壟斷者會濫用他們的壟斷力量,做出各種有害社會公益或是消費者福利的事情。於是乎,任何稍具規模的業者,他們便直呼其為壟斷者,壟斷者的任何行動,他們都懷疑帶有暗藏的陰謀。

讓我們來設想一種情況:假設報紙的閱讀率持續下降,越來越多報紙無法生存下去,到最後,只剩下一家報紙,雖不賺錢,但也還在苟延殘喘,那麼這家報紙算不算是「壟斷」呢?我們可別忘了,按照產業經濟學的產業集中度計算方式,這家報紙可是「完全獨占」,市場占有率百分之百。這時候,我們是否還要指控這家報紙「有礙言論市場的多元性」呢?

以上所說,雖然只是一種假設狀況,但是對全球乃至臺灣報業的景況稍有瞭解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樣的假設與真實的情況相比,已是雖不中亦不遠矣,就算不是現在,恐怕也是不太遠的將來。

言論市場當然越多元越好,這很少有人會否認,言論市場被少數業者所壟斷,對民主社會而言,也絕對不會是好事。但是言論市場不多元,卻不必然是「既存」或是「還活著」的業者所造成的結果。

就臺灣的報業市場而言,言論不夠多元的原因再清楚不過了──市場前景欠佳,願意參與這個市場的新進廠商有限,原有的媒體又活不下去,這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我們得分清楚幾個層次不同的問題。

其一,廠商家數很少、單一業者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市場,未必就是「被壟斷」的市場;其二,市場上的產品不盡如人意(不多元),也未必就是既有廠商採取什麼樣的不當行動所造成的結果。換言之,在某些狀況下,廠商看起來具有壟斷力,並不是造成市場不多元的「原因」,而是「結果」,因為讀者已經逐漸在離開這個市場,這樣的市場也就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去誘使其他廠商進入。

這道理說來其實相當簡單,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許多以打擊壟斷為職志、自認總是站在正義那一邊的研究者卻不願面對這樣的事實。他們的期待是,僅存的幾家業者不能夠任意整併,他們得負擔起社會責任,以達到他們心目中「多元」的目標。但是我們其實不難推論,一旦我們真的這樣制訂政策,只會讓媒體業者越來越難面對經營的困境,媒體的總數也只會越來越少,離多元的目標也只會越來越遠。

要達到真正的言論市場多元,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創造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這個市場的環境,讓更多的聲音可以存活下來的制度,而不是強制僅存的倖存者不能夠整併,以便讓我們奄奄一息的媒體市場,有那麼一點貌似多元的模樣。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