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未來」一直是個龐大的商機,除了人生的問題以外,即使連商業的決策,我們都希望能擁有「肯定」的未來資訊,就像打牌如果可以先偷看到幾張牌,勝算就高一些。於是正確預測的人,就會被眾人奉若神明,即使老是預測錯誤,只要自己理直氣壯,似乎也沒什麼人苛責。好像敢於發表預測意見,甚至發表嚇死人的言論,就可以一炮而紅。只要推測未來有所根據,他的資料來源不管是來自於古老的經典(例如聖經密碼),或者來自於科學統計結果,都可以讓多數人興奮、驚訝、討論很久一段時間。
我們常聽某些企業家的成功,來自於洞燭機先,事先預測了某個機會,或某個市場的興起,然後提早投入,並且打敗對手獲得成功。事先猜測未來的商機,然後大膽投入賭注,結果贏得超常報酬,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想要。事實上我們也不停地在思考未來有什麼機會,小到預測明天股票會漲還是跌,大到預測某一個產品或專案的成敗,只不過我們最常使用的工具叫做「感覺」或者是「經驗」,把過去的成功經驗拿來一用再用,至少這樣子可以保障對未來的賭注。
所以我們信任有成功經驗的人,因為他們手上有一套方案,可以提高成功的機率。我們常常抱怨很多公司只看學歷,也認為公司喜歡空降的主管而不是內部升遷,其實都是因為:投資者只想把錢放在有成功經驗,或者成功機率高的人身上。
資訊,尤其是正確的資訊,是掌握未來勝負的關鍵。但是資訊最大的問題是,要就少少的幾條,或者數量大到我們無法負荷。少數的資訊用來做決策是很危險的事情,但是我們喜歡這樣做,因為不用傷太多腦筋,也不用想很多,先做了再說。這樣子不是沒有機會成功,有很多參考書籍明白寫著,如果是新創業的小公司,其實真的就是必須要在資本可以控制的情況下,不停地做、做、做,然後把這些實作之後取得的資訊整合起來,尋找下一個方向。畢竟新創公司最需要的就是機會,需要花費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去尋找並且爭取機會。但是,一個成熟的事業體,每進行一件任務就會有一定的成本支出,所以就不適合這種廣泛地亂槍打鳥,反而必須要認真思考「資訊足不足以讓我們做出判斷」。
什麼時候資訊才夠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未來的事情充滿了不確定性,大多數的風險因素都難以量化,這個問題一直是我覺得很難處理的點。不過在請教幾個任職大公司有經驗的主管之後,得出一個簡單的經驗:要有可信的數字。這些數字往往來自於客戶口述的數字,搭配客戶的信用狀況算出來的;或者是來自於大型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另外,從我們自己或供應商的產線資料也可以看出端倪。
換句話說,這些量化的資料往往都不是可以直接從Google搜尋到的,而是應該去問、去查,並且去思考什麼地方有我們要的資料才行。所以與其要求資訊的正確性,不如認真思考哪個來源的數據會比較可靠,才有助於進行決策。雖然我們常常偏好最容易取得的資訊,也容易偏好樂觀的數據,但是只要能透過經驗的反饋,了解哪些管道的數據需要打折,仍然可以客觀地對未來做出正確的判斷。
單單從數學與統計的方法,也可以有可靠的未來預測。例如我們聽到股票投資有所謂的動能投資法,概念就是認為上漲與下跌的趨勢,是有動量的,不會立刻停止,因此可以從數學模型上判斷漲跌趨勢。我們也可以透過統計的方法,得知市場上對於某些事物的偏好,然後針對這些偏好進行區隔與行銷。
以上對未來的預測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方式,但也有從玄學面的方式,例如「易經」還有禪學。基本上,我比較認同的看法與大前研一的「OFF學」的觀念比較接近,當我們吸收過大量資訊後,找個地方放空自己,讓問題的本質浮現出來,透過觀察大自然及放鬆心情之後產生的靈感,來思考未來的事情。
與其想著預測未來,比較積極的方式是規畫未來。當我們設定合理正確的方向後,透過努力、發揮智力,未來應該是順著這個方向與軌道前進的。當我們發現設定的方向難以達到,或者總是舉步維艱,這時候似乎不該求諸算命之類的方式,我們可以選擇採取科學,或者OFF學的方法,修正方向、調整腳步、改善作法,而不是一下子就推翻掉之前的東西,重新來一套,這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事實上,即使我們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不一定能實現超常報酬(除非知道彩券或賭博的結果),原因在於作法的不同。知道未來,只是知道目標在那裡,但是要怎麼到達?這仍然是一門大學問。
所以說,不管未來的結果如何,累積當前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多人的失敗,是因為看到了未來,卻不知道該怎樣前往?甚至是眼睛發直,盯著自己垂涎的結果看,卻忽略了地上的石頭,甚至沒注意到有斷崖,該繞路,結果就一腳踩空了呢!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4
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