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化對許多企業而言已是標準配備,不足為奇,對於有些行業而言,現在卻是以e化推動轉型的關鍵時刻。
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報導「植物工廠」這個農業的新觀念,講的是農業如何藉助資通訊科技(ICT)轉型,像製造業一樣計畫性生產;在CIO Talk單元中,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資訊室主任韓長澤所分享的,則是一場由資訊科技發動的「寧靜教改」。這兩個正在發生的例子,都是資訊科技改變產業型態的例子。
日前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廣「植物工廠」,全天候生產不需噴灑農藥的蔬果。這是一種完全工廠化的蔬果生產概念,在一個嚴格控管生產條件的無箘工廠裏栽植蔬果,透過機電與資訊技術,自動控制光照、溫度、濕度、水分、養分,甚至是監控植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等等,讓蔬果在安全的環境下生長,既提升產量,也提高品質,讓農夫不再是看天吃飯。
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方煒指出,農業要轉型,就必須發展出植物工廠式的「工廠化生產」營運模式,讓生產不受天候與人為的影響,透過全年穩定的計畫性生產,以兼顧產量與品質,既「增產」又「增值」。
在臺灣,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類似的植物工廠,但是農業已經紛紛邁向企業化經營,同時有些公司也開始進一步將機電與資訊技術運用在農作物的生產與產銷;就方向而言,可說是朝向植物工廠的趨勢邁進了。
就像蘭花的生產結合資訊科技,是大家熟悉的例子,這次我們走訪育品與皇基這兩家蘭花公司,發現他們在資訊科技的運用又更上一層樓了。
育品現在有一個新落成的1萬坪蝴蝶蘭培育溫室,這個溫室可以培育數十萬株蝴蝶蘭,為了達到無人化管理的目標,必須完全靠自動化設備來控制。為此,他們導入了RFID與自動盤床設備,藉由RFID可以找到任一床的蘭苗,而自動盤床設備就會將這一床蘭苗轉到輸送帶上,因此,不論是蘭苗澆水或是換盆,完全可以由電腦來控制。例如,某一床蘭苗的澆水時間到了,自動盤床就會把蘭苗轉到輸送帶,接著輸送帶會帶它們到澆水區,而澆水設備會依據電腦所記錄的生長狀況,給予適當的水量,完成澆水後,這一床蘭苗就會再由輸送帶與盤床回到苗場。
不同於育品所做的是育苗,皇基的產品是切花市場,他們著重的是一盆蘭花可以切出多少支花梗。皇基目前嘗試採用ERP與條碼辨識系統,來蒐集蘭花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記錄,以找出提升產品良率的因素。
除了蘭花公司,本期的封面故事還報導了牛蕃茄、馬鈴薯、紅蘿蔔與IT之間的故事,這些我們日常食用的蔬果,在送上餐桌前,可都是走了一段IT之路。(請見第26頁)
離開農場,來到中小學,IT則在醞釀一場寧靜的教改──數位化教學。今年政府為了振興經濟與擴大內需,編列了71億元的經費,補助部分數位化落後的國中小與高職建置e化教室,因而全臺灣的所有中小學,不管是位於多麼偏遠的山區,最起碼都會有一間教室是配備有電腦、投影機、白板、攝影機等資訊設備,所有中小學校都擁有施行數位化教學的基本設備。這項建設將刺激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如何藉由數位化讓教學更精彩生動。臺北市教育局在這方面就很有經驗,且看他們這幾年是怎麼推動校園數位化。(請見第22頁)
熱門新聞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