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都收到朋友寄送Facebook的邀請,感覺上如果不加入Facebook,瞬間我就是個落伍的老頭子。前幾天也聽到朋友說,耶穌誕生之前算是紀元前,誕生之後是紀元後。而以網路世代來說,Google出現之前是網路石器時代(簡稱BG,Before Google),我們現在的時代稱為AG(After Google)。

這些說法充分呈現這些劃時代技術與服務帶給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以往我們都自稱是IT工作者,Google搜尋引擎將IT推向了顛峰,讓我們可以只花幾秒鐘就在知識大海裡面撈起一根針。最近聽了一場演講,教授說,應該要在IT中間加個C(communication通訊),才能符合新時代的需求,所以我天天收到Facebook,算是另一個新時代來臨的前兆吧。

全球手機銷售已經突破每年10億支的關卡,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產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求本來就存在,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需求有增無減。公司裡面的IT人員,也感受到手機帶來的壓力;我就遇到很多朋友說,現在除了email、行事曆要跟手機同步之外,公司內部的各種活動也要用簡訊發送,產線的數據也用簡訊即時傳送給主管,只要一個訊息不通,整個IT部門的抱怨電話就會接不完。

事實上IT產業本來就將主機連接在網際網路上,並且運用各種技術進行資料的儲存、交換與搜尋。這個「C」本來就有,之所以必須要強調出來,原因就在於這個「C」的產值已經超過IT產業的產值了。IT仍然肩負著所有技術的「基礎建設」的特性,但是我們已經不能把自己限制在IT,而必須主動加上「C」。老師說:「加上C,這樣才會有錢賺,以後念ICT的人才會有前途。」

所以思考方式也要顛倒過來,我們必須先思考並支援網路以及通訊的需求,然後再來建立整個企業的IT基礎架構。這跟以往有什麼不同?差異在於,以往我們使用我們習慣的工具軟體,網路架構和通訊算是工具軟體裡面的一個附加功能,所以使用上可能常常漏接、斷線,不但不方便,甚至很麻煩。可是現在呢?我們必須要使用針對C而設計的工具軟體,如果舊的工具軟體沒辦法有效支援C的需求,那我們就必須要割愛。ICT單位的責任,就是要讓C變的很簡單很順利,斷線與漏接率降低於萬分之一。

這幾年,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臺灣成為亞太區域的金融、研發、創新、生技的中心,這些政策的背後需要龐大的IT支持,但是如果我們單純從以往的IT觀念與經驗來設計架構,是沒有辦法符合時代需求的。企業政策也必須思考未來5~10年內的問題與技術需求,才能規畫出正確並且功能強大的IT基礎建設。但是不管哪一種政策會成功,臺灣畢竟是一個小地方,我們要走出去跟世界連接,這個C必須要先做到世界第一才行。

我的朋友轉述一個資訊,他說:「你知道嗎?Skype這個軟體與經營模式,全世界就臺灣做得最成功!」我猜測其原因在於「需求為發明之母」,我們的產業太需要C了,以致於只要有穩定、可以降低成本的通訊解決方案,就會以燎原之火的速度席捲開來。不過Skype是軟體,不是系統,各行各業的廠商們,仍然困擾於兩岸三地的三角貿易IT技術、email、行動裝置還有公司的ERP整合問題,就像我一個朋友說的:「好像只要遇到遠距離、多裝置、多系統,就會發生災難,軟體開發商太重視自己內部的事情,忽略了『連接』的需求。」但是說真的,從軟體RD的角度來看,我們最好是只管好自己能開發控制的部分,至於跟別人相連?再說吧!也就因此大部分的軟體都沒有C,因為太過於複雜,無法控制也難以驗證。

「無形的C會更重要!」在聽到我抱怨這些軟體業者的缺點之後,擔任知名公司副總的學長說:「例如人脈connection就是最大的資源!」當我們進入社會工作久了,真的有這樣的體認,有很多事情「有關係就沒問題,沒關係就有問題」。人脈的力量很大,小到看病求診,大到生意是否做成,有很多時候就差這麼一點關係。

無形的C怎樣能夠與IT結合呢?學長說,其實這是自己有沒有經營的問題,人脈也需要經營,透過常常使用email、簡訊來互相溝通,電話之間的噓寒問暖,生日與逢年過節的祝福,一點一滴地經營累積,才會有效果。否則誰會理一個莫名奇妙幾百年沒聯絡的人打電話來呢?

要讓IT有Communication,人們與機器才可以有Connection。未來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用來建立、維護人與人之間connection的技術還有服務。每次聽演講都說,未來是一個隨時在「變」,越變越快的時代,不過有個觀念應該是不會變的,就是人與人、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溝通只會越來越多,資料傳遞的量越來越龐大。可能再過幾年,我們就會稱自己是ICT業者,那些自稱IT的人,就會被我們笑說是活在BF(Before Facebook)時代了!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