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droid平臺的App商店中,「KNY高速公路即時影像」是許多人過年返家必備的App,下載數超過80萬人次,這正是一個利用政府公開資料來打造的加值型App,開發這套App的作者陳坤助不只一次,開發出了多款利用政府資訊來加值的App。
從這些政府資料運用經驗中,陳坤助認為,政府行動化服務與App產業發展有非常直接的關係,他說:「政府與開發者之間,應該發展出共生的關係。」而這種共生的關係,並非只給予個人開發者機會而已,對政府發展行動化服務,也有好處。
若從政府傳遞資訊與提供服務給人民的方式來看,不論是紙本、廣播、電視、網站一路到現在的行動載具,所謂的行動化服務,其實「只是載具的改變,本質卻是一樣。」但是有一件事不一樣,「App需要使用者主動去下載,而非被動的宣傳。」而且,陳坤助說:「只要民眾覺得這款App不好用,馬上就會刪除它,未來要再讓顧客回流願意使用,必須花費更大的力氣。」
因此,如何一開始就抓住民眾的需求,是政府在自行或委外開發App時,必須思考的第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回到,如何做好一支App?而多數政府機關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找委外廠商幫忙開發App。
不過,陳坤助提醒,委外廠商大多將本求利,為了持續可以有新案子出現,廠商多半會從1次性App的角度來開發,但政府的立場應該是追求人民最大的福祉,讓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一次性App的效益其實很低,也容易降低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感。
再加上委外廠商不一定會長期存在,例如十年前,許多政府機關開始建置官方網站時,也有許多委外廠商接手建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政府官網,但十年後,還存活的廠商其實不多。
陳坤助認為,政府發展App時,應該要以長期經營為主,讓更多人可以涉足政府領域的App開發,將是更好的選擇,而且也不能只是培養委外廠商而已。「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是盡量提升資料的品質,創造產業共生的環境。」陳坤助說。
應設政府資料評鑑制度,同時提升質與量
陳坤助表示,要創造共生的環境,政府必須將自己視為資料的管理者,而非擁有者,而且應該專注於提升資料品質,甚至應該設立資料品質的評鑑制度,要求各政府機關依照這些標準來釋放資料。評鑑制度要多面考量,避免各機關以量取勝,卻沒有注重到所提供資料的價值,或是再利用的友善性。所以,陳坤助建議,除了資料量的規定外,包含資料的範疇、即時性、特殊性、資料的格式等,都可以訂出標準,讓各機關有所依循。
政府在資料開放的路途上,還算是新手,減少阻力是最重要的任務。陳坤助認為,開放資料應優先以大眾關心的資料為主。像先前政府想要開放人民就醫的統計資料,供學術機關或研究單位使用,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會先消除個人資料,但這卻容易引起社會的憂慮,一旦引起輿論撻伐,就很容易讓其他有意公開資料的機關退縮,也讓其他機關裹足不前。
另外,陳坤助表示,政府也應該先避開收費型的資料,這也是為了要減少阻力。政府雖然對於部分類型的資料,主張由使用者付費,以支持維護資料品質的行政成本,不過,在人民還尚未建立對政府開放資料作法的信心之前,先談收費機制易招致民怨。
可透過民眾回饋,提高資料正確性
除了建立評鑑制度,政府實在不能忽略資料正確的重要性,來滿足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感。
就像氣象局的App的下載數量很高,那是因為民眾信賴氣象局的資料,即便有些許誤差,也都還是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甚至,許多民眾即使感覺氣象局提供的資訊不夠準確,還是會不自覺以氣象局所提供的資料為準。陳坤助表示:「這就是信賴感。」因此,若是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有效資料,就能建立更多的信賴感。
但不一定只能透過集中的方式才能確保資料的正確,也可以利用讓多人回傳的概念來思考。其實這種概念很類似警廣報路況,並不一定要以交通警察所提供的資料為主,也能開放讓民眾打電話到電臺說明即時路況。很多App需要的即時資料,像是公車、火車等交通訊息,在App中開放民眾回傳訊息的機制,「說不定會讓這些即時資訊更準確。」陳坤助說:「政府不用事事親上火線。」
不自行開發App,這也是一種不親上火線的作法,因為,政府一旦自行開發App,上架後,就得直接面對使用者公開的評價,這對政府機關來說,都是一種壓力。
陳坤助舉氣象局為例說明,氣象局是唯一可以預測天氣的單位,可是,為了要將天氣的資訊傳達給民眾,氣象局不用一定要自己報氣象,而是將預報資料給電視臺或其他單位去播報。「政府只要做好資料提供這件事,其他的,就讓更專業的人創新應用。」
App開發達人 陳坤助(Kny)
自2010年底起,開發出多款政府資訊應用App。因為實用性高,其中有不少App長期是臺灣Android商店下載冠軍,如 「KNY高速公路即時影像」下載數超過80多萬次,「KNY臺灣天氣資訊」則有40萬次下載數。
相關報導請參考「政府App大檢驗」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4
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