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提供付費電子剪報服務,在ICP市場中算是創新的商業模式,當初怎麼會想到要進入這塊市場?

其實我們的前身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研究單位,在1993年時,我們的創辦人也是目前行政總裁林永君,當時在一個學術研究計畫中,開發出了IPOC(Information Processing on Chinese)全文檢索系統,及提供給傳統媒體使用的電子出版軟體ENMPS(Electronic News Media & Publishing System),協助傳統媒體e化。

而香港其實有很多剪報公司,但都以人工作業的方式傳真到企業,作業的效率不高、送至客戶的時效也很慢,因此到1998年,創辦人看到了電子剪報系統的機會,將原本校園的IPOC與ENMPS商業化。一開始是像龍捲風的模式,單純的銷售軟體,但有創投建議,亞洲軟體市場頓技術很難趕上美國,與其賣軟體,不如搭配內容銷售。

因此,中文大學基金會與研究計畫的團隊即各出資50萬港幣,慧科訊業於1998年6月正式成立。談談慧科訊業定位與商業模式,如何說服使用者付費使用你們的內容?

現在你可以說我們是家電子剪報公司,慧科訊業去尋找媒體,將其內容以網路技術處理,再提供給消費者付費查詢。初期我們的服務是針對一般大眾,但網路內容付費行為並不成熟,所以才將市場轉向企業,一開始客戶也多是學術機構等需要建立圖書資料庫的單位。

與香港的剪報公司相比,我們的資訊是自動化處理,不像其他業者是要人去看報紙、剪報,再傳真給企業客戶,因此,在資訊的正確性和時效性上,我們有競爭優勢,慧科訊業香港目前就有400多家企業客戶。

另外,我們的市場也不侷限於香港,而是大中華區,因此與中港台的媒體合作,現在聯盟的媒體家數有300多家,台灣與香港各有約50家,大陸則有200家左右。資料庫中已累積了700多萬筆的內容、一天可提供1.5萬則新聞資訊。

而我們向企業收取固定費用,香港的訂價是每月4000元港幣,同時間可有3人上線查詢,台灣因市場需求不同,一個月收費新台幣5000元,同時間只能1人上線查詢。至於與媒體的的利潤分享,是依新聞被點選的比例進行拆帳,例如A媒體的內容點選率在所有合作夥伴中佔有2成的比重,我們就與之分享2成的利潤。

現在我們做電子剪報系統的服務,未來我們則朝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系統發展,目前我們的技術已可為企業進行客製化的服務,企業可自訂關鍵字,慧科訊業就會提供相關的剪報,而目前的企業客戶是未來進入知識管理系統的基礎,到時的收費就是以員工人數來計算了。你們評估電子剪報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市場需求程度如何?

兩岸三地來看,香港的剪報市場是比較成熟,1年約有新台幣6、7千萬元的規模,台灣和大陸就很難估算了。且香港的企業多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要做行銷、要打品牌,新聞的曝光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對剪報的需求也較高。

但台灣的企業多以製造業為主,做的是外銷,消息是否在本地曝光不見得重要,所需的訊息也多是國外的資訊。大陸則是有媒體的管制,台灣的新聞資訊是不能在當地散佈,所以企業不能查詢台灣地區的新聞。提供電子剪報服務,慧科訊業的核心價值在哪?

目前看來我們像是技術公司,一次的研發成本,就能很快的複製和擴散產品。但未來會往加值內容的方向走,提供更好的分類,甚至做新聞摘要、翻譯成英文等,但內容靠的就是人,雖然人力規模大,但長期價值高。

而在內容加值服務上,我們在三地都有編輯人員,負責訂定當地的分類的條件、同義詞的轉換等,未來會視需求再增加。不過,目前我們的重心還是在銷售,這部份人員比重也最大。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