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可能是全球握有最多使用者資料的Google,在I/O大會上特別強調用戶隱私的重要性,也公布針對各平台或產品的隱私保護作法,讓資料的掌控權回到使用者手上。
過去幾年來,Google用戶只要登入Google帳號(Google Account)就能調整自己的隱私設定,為了方便用戶存取自己的Google帳號,Google原本在Gmail、Drive、通訊錄及Pay等服務的右上方嵌入了使用者的帳號圖示,一點選就能連結至Google帳號。
從5月起,包括搜尋、地圖、YouTube、Chrome、Assistant及新聞服務也都將嵌入帳號圖示,讓人們能快速存取Google帳號。
對於資料的刪除,Google甫於上周宣布要讓用戶自行決定Google可存放各種紀錄的期限,如3個月或18個月,未來Google即會根據用戶的設定,自動刪除超過保留期限的資料。首個適用於該政策的是網路及程式活動(Web & App Activity),目前已上線,並預計於下個月延伸至位置歷史紀錄(Location History)。
除了定期刪除的資料之外,Google也允許使用者直接於應用程式中立即刪除資料,不必再連至Google帳號,最先上線的是搜尋,現在則將拓展至地圖、Assistant與YouTube。
此外,無痕模式(Incognito mode)未來將不再是Chrome瀏覽器的專屬功能,今後Google也將在YouTube、地圖與搜尋服務上新增無痕模式,於該模式中進行的任何活動都不會被Google紀錄。
儘管用來改善使用者經驗的機器學習必須參考大量的資料,不過Google在2017年發表了聯合學習(Federated Learning)手法:先把現有的模型下載到使用者裝置上,利用裝置上的資料改善模型,再將模型回傳至雲端,能夠將所有的個別資料保留在裝置上,維護用戶隱私。而Google所開發的鍵盤程式Gboard,即是利用聯合學習來改善用戶經驗。
除了隱私之外,Google亦致力於保護用戶安全,例如建立了蒐集網站黑名單的Google Safe Browsing服務,並鼓勵用戶採用雙因素身分認證。自今年夏天起,Nest帳號的用戶將可選擇轉移到Google帳號,以享受Google帳號的多重保護,包括雙因素認證、在發現帳號有可疑行動時主動通知,還能執行帳號的安全檢查。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