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昨(14日)揭露衛福部遠距醫療進展,著重基礎建設和法規,要進一步放寬通訊診療規範。他指出,繼年初因疫情放寬通訊診療適用對象後,衛福部也陸續推動偏鄉遠距照護計畫,像是今年6月聯手高醫、臺東馬偕、花蓮慈濟和遠傳,以5G和數位五官鏡推動衛生所遠距照護網,民眾至衛生所就可與醫學中心醫生會診。他期望將這套模式,從臺東縣的11個衛生所,擴大推動至全臺偏鄉衛生所,作為前瞻計畫2.0的目標。
34年前醫師法通訊診療限制,四次修改逐漸鬆綁
石崇良指出,政府為推動遠距智慧醫療,把基礎設施和法規制度視為改善目標,因為,法規就是發展遠距醫療的最大挑戰。1986年,政府為杜絕密醫,修訂了醫師法第11條,規範醫生必須親自看診,否則不得進行治療、開藥或交付診斷書。但對於山區、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患者,醫生得以通訊方式診療。這項法規,奠下了通訊診療基礎。
而政府也在1995年和2006年,針對山地離島和偏僻地區,制定了通訊醫療實施地點和實施方式,加以說明。
再來,鬆綁幅度較大的則是2018年,政府祭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這個辦法,開放了5類可進行通訊診療的特殊患者,包括健保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患者、家庭醫師照護計畫患者、急性住院後3個月內須追蹤的患者,以及居住於長照機構的長者和國際病患。
不過,這項辦法有兩個限制,也就是除偏鄉、急迫情形和國際患者外,初診病人不能接受通訊診療;另一個則是,除偏鄉、急迫情形外,醫生不得開給方劑。石崇良指出,這兩項限制,「特別是用藥限制,是未來要突破的目標。」
除了2年前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今年還出現了另一波鬆綁。年初,為因應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疫情,政府開始實行居家檢疫和居家隔離政策,為照顧這些民眾的就醫需求,衛福部在2月時兩次函釋,放寬讓居家檢疫和隔離民眾,成為通訊診療對象。當時,全臺269家醫院、近4萬家診所和189家衛生所,都加入遠距醫療行列。
隨著法規鬆綁,逐步推動遠距醫療計畫
有了法規支撐,特別是自2018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出臺後,衛福部開始推動遠距醫療試辦計畫,像是去年底的雲林縣智慧醫療區域聯防試辦計畫,還有今年5月的偏遠地區遠距專科會診、6月的臺東縣5G衛生所遠距照護網,以及7月為因應居家檢疫和隔離民眾就醫需求,而打造的緊急醫療創新平臺。
其中,雲林縣區域聯防以臺大雲林分院和雲林智慧醫療雲為中心,聯合成大醫院、若瑟醫院、虎尾醫院、雲林彰基,甚至是安養機構和眼科診所,來提供遠距眼科、遠距高危病患出院管理和遠距傷口照護等服務。
再來,就遠距專科會診來說,衛福部以臺東縣為試辦場域,透過遠傳建立5G網路,串聯11個鄉鎮市衛生所和臺東馬偕、高醫和花蓮慈濟,來進行眼、耳鼻喉科、皮膚科的高解析度視訊診療。
也就是說,民眾只要至衛生所,護士就能透過電子內視鏡如喉鏡、眼底鏡等,來同步將民眾的檢查影像傳送至配合的醫學中心,由醫學中心專科醫生來即時會診。石崇良表示,這個方法可追蹤偏鄉糖尿病患的視網膜健康,也能進行早期的喉癌篩檢。
這些試辦計畫,都是未來遠距醫療的基礎。石崇良指出,下一期前瞻計畫2.0的宗旨,就是要擴大臺東縣衛生所遠距醫療的模式,讓全臺偏鄉衛生所都能提供專科遠距醫療服務。這個計畫涵蓋了4大目標,也就是建設衛生所5G網路、建立遠距醫療專科門診、升級醫療影像設備,以及發展5G醫療應用,並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原住民族。
不只如此,接下來,衛福部也計畫將雲林區域聯防模式,擴大至第九期醫療網照護計畫對象,同時也要推動宅醫照護模式,透過網站平臺和App來串聯醫院、診所、居護所與民眾,來支援院外照護作業。
最後,石崇良指出,衛福部也將審視現行醫療法、人體研究法、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衛福部資料使用作業須知等相關法規,來適當修改、推動智慧醫療。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17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