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放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申請後,臺灣股市的金融類股並未因此開高,反而走疲了一段時間。雖然如此,金控公司的申請設立卻引起市場多方的關注。在金融產業,金控公司是脫胎換骨的機會;在IT系統的提供商看來,金控公司卻是未來3年商機所在,它代表跳躍商機的起頭。
雖然金融體系中的銀行、證券、保險,在整體經濟環境存在已久,但是面對新的金融政策,投資與布局仍不免要斟酌再三,一點也馬虎不得。臺灣IBM金融事業群總經理童至祥認為:「2002年臺灣金融產業就像一邊開車一邊換輪胎一樣,這個過程不但無法停止,而且還要不斷進步。」2002年是樽節成本年?
面對景氣狀況的不確定性,多數企業不管是開源、節流,目的就是在降低成本。展望2002年金融產業,同樣也受到景氣的影響,IT建置腳步難得再大刀闊斧。童至祥認為:「新、舊公司間有著守與攻兩種情節。」
對於老牌的金融公司來說,每年的IT建置支出穩定,站在景氣的關口,第一個目標就是降低成本。至於新進公司,降低營運成本並非第一要事,反而提升金融產品、服務市佔率才是重點,希望儘早達到經濟規模。
2002年,就IBM這樣一家企業基礎建設的「軍火商」來說,童至祥看到了3個趨勢。第一是大環境因素造成企業對IT投資的保守態度;其次是臺灣、中國加入WTO後,金控公司成為下一波的商機所在;第三則是西進中國後,臺灣金融機構如何把服務和產品延伸到對岸的中國。
金融產業在2002年似乎處於觀望與前進的矛盾點上,這個躊躇不前的時刻,臺灣金融產業如何抉擇?童至祥建議:「一家企業如果有心藉著WTO、西進中國成為一家global player,那麼IT的投資一定不可少!」從帳務基礎到客戶導向
過去臺灣的金融產業,主要以帳務基礎為主,簡單的說,就是產品導向,金融機構只要管好自己的帳務系統即可。但是近3年來,環境、體質完全不一樣了,致使金融事業不得不轉往客戶導向。「在這個轉變中,企業必須要有改變的決心,才能夠因應這場巨大的產業變革。」童至祥說。
這場轉變中,企業可以選擇重新建置或升級既有基礎。童至祥認為:「如果把整個建置時間拉成10年,這兩種方式的成本相去不遠。」以初期成本來看,重新建置的成本勢必較高;但是長期來說,既有系統因為相延多年,新增一項應用時,真的是「牽一髮動全身」,耗時耗人耗成本。金流有商機,但不如金控
金控公司是金融產業脫胎換骨的機會,「未來金控公司會有很大的改變,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商機!」童至祥接著說:「金控就是把收入、花費、負債與財富四者合一,這個觀念已經成熟,所以商機也水漲船高。」
談到金流,童至祥另有一套看法。「金流說穿了就是交換。面對臺灣106萬家的中小企業,1家企業有往來的銀行絕對不只1家,系統的互通性就是個問題。」對於金流的機制,童至祥建議政府必須建立一座國家級的集線中心(hub),「否則交由民間進行,龐大的費用將形成浪費。」
雖然金流對臺商跨足國際佔有重要地位,但是相較於金控公司、客戶關係管理(CRM)等機制,金流系統的商機還是略低於金控整合、CRM。金融業委外好比請傭人
金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金融商品的規畫、服務,但這些應用卻必須架建在IT系統上,例如後端運算主機、前端資訊接收設備、中間資料分析、搜集的客戶關係管理(CRM)、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ing)等,都必須倚重IT系統。簡單的說,非核心業務委外就像是請傭人一樣。
市調機構IDC統計,2005年企業委外商機將比2000年的560億美元超出1倍,亞太區的年複合成長率更高達20%以上。站在供應商的立場,雖然金融委外商機頗大,但臺灣企業似乎還克服不了「習慣性」的問題。
童至祥認為:「企業要重視委外,非得遭受痛苦才會開始覺醒。」讓企業感到頭痛的因素很多,童至祥說:「最痛的有兩點,第一是資訊管理越來越複雜;第二是大者恆大後,來自廠商無形的市場壓力。」未來臺灣金融業想要在國際一爭長短,「委外」是必走的一條路!文⊙鄭吉宏
熱門新聞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