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遠距醫療站上醫界舞臺中心,不僅是因疫情加速發展、成為大多數醫院非支援不可的服務,更因衛福部力推,在去年就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還陸續鬆綁更多法規,要將遠距醫療常態化。
在這場臺中榮總國際智慧醫療大會中,不少醫院分享遠距醫療的實作經驗與挑戰,其中又有3種代表性模式,點出遠距醫療新模式與新趨勢。
模式1:都蘭診所推偏鄉在宅會診,盼納健保給付
首先是都蘭診所推行的遠距在宅會診服務。不同於常見的五官科/急診遠距會診和疫情之下的視訊診療,這項遠距在宅會診是指,將醫療服務帶入民眾的生活,比如到民眾家中、廟口或文健站等社區據點,來替民眾看診,甚至是提供健康照護至民眾生命的終點。
都蘭診所自2020年開始強化這個服務。他們聯手國衛院、中華電信展開在宅醫療計畫與基礎建設。他們先對醫護人員進行臨床操作訓練,包括超音波、鼻咽內視鏡等居家醫療儀器的使用,同時也針對民眾端,進行系統開發和網路基礎建設,如5G醫療照護網整合平臺和診療儀器等。
之後,雙方於2021年展開示範,結合行動醫療車、5G遠距會診網和線上遠距教學平臺等,至定點提供即時的病患和家屬檢測結果和衛教。都蘭診所的遠距會診鎖定心、肺和復健科,遠端由臺大醫院整合醫學科、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支援。
而這樣的遠距會診,也面臨資訊整合的挑戰。「會診很常是連續但不同步的事件,」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點出,會診最重要的是資料收集與傳遞,比如透過5G遠距會診平臺,先記錄患者狀況,在回診當天提供資訊給遠端醫師,並參照醫院看診規格,來記錄醫療行為和處置。
在宅醫療發展至今,余尚儒也在思考,如何讓1小時的看診達到規模效益與品質兼顧的模式。他期望,未來不僅要吸引更多醫療院所和專科診所投入在宅醫療,同時也希望,這種在宅醫療模式可納入正式醫療給付系統。
模式2:資訊整合發展24小時遠距照護,還要兼顧長照急診需求
另一個模式是透過資訊整合,來發展24小時的遠距照護,甚至納入更多長照服務。這是臺中榮總今年剛啟用的遠距照護中心目標,在近年榮總全臺分院醫療資訊系統(HIS)整合的基礎下,臺中榮總成立遠距照護中心,打造AIoT-5G視訊平臺,來連結多家醫療機構,包括埔榮、嘉義2處分院,白河、嘉義等4座榮家,以及泰安、谷關等3座急救醫療站與2家合作醫院,提供24小時即時線上問診、會診、提早檢傷服務。
臺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暨遠距照護中心主任陳怡如揭露遠距照護中心的發展模式,該中心由4個組別組成,包括居家照護醫療組、遠距會診諮詢組、資訊工程組和健康照護管理組,第1組負責慢性病管理、心律不整、高齡監控和出院後照護,未來還要新增早期篩檢。第2組負責偏鄉遠距會診、緊急傷病指導工作,接下來要將國際醫療、遠距藥事這兩大工作納入其中。健康照護管理組目前則結合院內24小時諮詢中心,來提供諮詢服務,未來會進一步推廣應用。
不只聚焦新目標,臺中榮總也將院內的遠距醫療計畫,整合至遠距照護中心,比如心臟醫學中心的EKG遠距檢測、家醫部與榮家會診、高齡醫學中心的生理數據遠距監測等。
因榮總體系還有全臺規模最大的長照機構榮家,因此,該中心下一步要打造榮家急診遠距醫療服務,要整合遠距會診和個管平臺,來更順利提供服務。他們也計畫納入更多臨床運用場景,如榮院榮家、安養機構、居家照護以及保險等,甚至要打造整合式的AI健康監測數位照護平臺,將生理量測監測數據,整合至照護平臺中,來掌握患者生理數據變化。
模式3:區域聯防推動遠距醫療
還有一種模式是透過區域聯防,集結區域內的醫療機構來提供遠距醫療服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展開的安心雲林e院聯防。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指出,自2019年起,臺大雲林分院先聯手成大斗六分院,推動斗六雙星計畫,透過互聘彼此的整型外科醫師和神經外科醫師,來彌補醫師人力不足的缺口。他們為此打造遠距會診系統,讓醫師透過SSLVPN,直接在自家醫院登入對方醫院系統,來查看病人病歷、檢查報告,以便診療。這個做法,讓醫生既可留在自己的醫院看診,病人也不必外出。
不只是人力上的支援,在斗六雙星區域聯防中,兩家醫院還進一步推動遠距傷口照護,甚至聯手診所來進行遠距眼科和高危病患出院管理等醫療服務。他們也透過群眾外包,來解決兒童心臟病篩檢能量不足問題,將數位聽診器擷取的心音資料,一併與問卷、心電圖資料上傳至雲端平臺,讓其他有空的兒童醫師來判斷。
在這些基礎上,臺大雲林分院將斗六雙星規模再擴大,發展為雲林四星,納入更多醫院和科別。在疫情期間,還進一步發展出兒童遠距六星共照,以臺大雲林分院的小兒科重症團隊作為後盾,為其他5家專責醫院急診,提供24小時COVID-19兒童確診急重症視訊服務,加速評估流程、落實輕重症分流收治。
鬆綁法規也力推虛擬健保卡,衛福部雙管齊下擴大遠距醫療適用範圍
近幾年衛福部力推遠距醫療、多次鬆綁法規,比如在2018年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簡稱通訊診療辦法),一口氣放寬5種特殊情形,納入居家醫療、急性住院後3個月內患者、長照機構住民等身分。疫情剛爆發的2020年,衛福部還2次函示放寬通訊診療適用對象,納入居家檢疫民眾與居家隔離民眾。
現在,為了讓遠距醫療成為疫後新常態的就醫管道之一,衛福部多次預告修法方向。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曾說明,當醫院以遠距醫療平臺,直接對病人進行B2C的遠距醫療服務時,就牽涉到醫師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以及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當醫院與診所進行遠距會診這類B2B2C的服務時,就會牽涉到醫療法和電子病歷辦法,若再加上藥局交付藥物給民眾,就需要修改藥事法。
在這些法規中,衛福部先修正電子病歷辦法,允許電子病歷上雲、賦予醫院全面無紙化的法源依據,讓醫院更順暢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現在,衛福部著手修改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預計今年底公告、最快明年元旦上路。石崇良點出,通訊診療辦法有4大修改方向,包括適用情境、實施項目、開放處方和簡化行政程序。
就適用情境來說,修正辦法將擴大範圍,涵蓋10種通訊診療情境,如急性後期照護、慢性病長期用藥、長期照護、家庭醫師收治照護、居家醫療、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災害傳染病重大變故照護、國際醫療,以及其他主管機關指定之情形。
再來,通訊診療的實施項目也會擴大,納入詢問病情、診察、診斷、開立檢查檢驗單、會診、開立處方,以及原處方調整和衛教等醫療行為。
此外,修正內容也將有條件開放處方,也會擴大適用身分,比如將病情穩定的複診病人、通訊診療辦法第3條第7款至第9款初診及複診病人,以及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和急迫情形的初診及複診病人,都納入考量。
最後,就簡化行政程序而言,衛福部要讓實施通訊診療的醫院,繳交核定文件給中央主管機關即可,來取代原本需要撰寫的實施計畫。
有別於過去遠距醫療著重偏鄉與離島,這次,衛福部遠距醫療策略以病人為中心,只要有需求,就能採用遠距診療服務。石崇良公開表示,新制上路後,預估幾乎所有健保被保險人都可涵蓋到,等於是全民受惠,讓有需求的民眾,都能享受到所需的醫療服務。
不只如此,健保署也在今年7月表示,期望今年民眾接受居家醫療和遠距醫療服務時,能全面採用虛擬健保卡,健保署也將提供獎勵機制,鼓勵醫院加入虛擬健保卡服務提供行列。為推廣虛擬健保卡,健保署也在下半年展開「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要縮短在地民眾數位落差。
熱門新聞
2024-01-19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0
2024-05-31
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