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磁帶(tape)就被大量運用在資料備分,當時的模式幾乎以100%伺服器直接附加儲存設備。許多IT人員認為,這種模式是把伺服器的運算與儲存設備的儲存分為兩個領域,宛如大海中分處兩地的小島,因此也被稱為「孤島」。

隨著2000年網路的蓬勃興起,伺服器與儲存設備之間的「連接」也開始出現變化。儲存設備從單一伺服器的直接附加,演變為以網路串接各儲存設備的模式,「網路儲存」的概念於焉成形。在網路儲存領域當中,可分為網路附加儲存(NAS)與儲存區域網路(SAN)兩種主要模式。

從2000年開始,不論是企業或市調機構,都對這種跨時代的儲存變革充滿信心,並且認為它會快速降臨,但網路儲存的爆發期卻遲遲未來。多位市場領導廠商都認為,標準化與開放是帶動網路儲存來臨的主因,2001年前,充其量只能算是網路儲存的「教育期」,好戲要到2002年才會登場。今年是網路儲存分水嶺?

從IT產業歷史來看,每3~5年,IT業就會「轉大彎」,從1998年到現在,亞太區的網路儲存一直處於歐、美主要市場的邊陲,對網路儲存來說,2002年究竟是穩定上揚?還是颳起龍捲風暴的一年?

HP企業集團事業處總經理廖仁祥認為:「臺灣市場有80%以上還是採用直接附加儲存(DAS)的方式,2002年,SAN被教育得差不多了,是該起飛的時候了。」廖仁祥強調:「市場不能忽視DAS、NAS與SAN同時並存的事實,2002年,資訊整合(consolidation)將越來越重要!」

IBM企業主機暨周邊系統事業處副總經理葉緯則認為:「因為歐、美與亞太市場的發展約有一年的時間差,2002年該輪到亞太區反應時間差的時候了!」至於網路儲存是否會出現重大變革?葉緯認為:「儲存概念已經大致成形,我認為下一步將是資料的應用與儲存技術的提升。」企業儲存系統的體質已經不同,根據市調機構IDC統計,儲存系統很可能在2003年超越原本佔企業IT採購重心75%的伺服器系統,一舉成為企業IT系統的重心。符合歷史軌跡,成長可期

康柏企業產品業務部行銷協理趙長新認為:「企業資料發展的軌跡是從基礎建設到資料大量出現,再到分析資料。」從這個歷程來看,伺服器與儲存設備都是這個發展歷程中重要的元件,可說是「學長學弟」關係。從歷史看來,伺服器屬於基礎建設的「運算」時期建置,伴隨著資料的大量出現,儲存設備便接續伺服器而成為新的要角。至於第三階段的「資料分析」,趙長新認為就是目前企業廣泛討論的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ing)、資料採礦(data mining)與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

EMC大中國區總經理James Hanley認為:「隨著儲存設備越來越『虛擬化』,2002年將會是網路儲存的利基年,企業會從伺服器逐漸轉往儲存應用,進而汲取資料,並更自動化、易於管理、進一步整合。」

市場多半認為,美國911事件是全球網路儲存的「催化劑」,因為在紐約市貿雙塔眾多公司中,將因為資料儲存、備分的完整性,而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倒閉或繼續營運。叱吒金融界的摩根史坦利公司就是以完整儲存方案繼續營運的最佳例證,透過儲存方案把無形資產損失壓到最低。

如果英特爾前總裁Andy Glove所說:「未來的公司都是網路企業」屬實,那麼,儲存系統沒有道理被摒除在網路之外而成為孤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