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費制度將於2025正式上路,推動企業加速採用系統化方式追蹤碳排數據,並建立碳成本管理機制,減少碳費對營運的影響。而AI驅動的碳排管理正逐漸成為主流應用,預計明年將有更多企業利用AI生成碳盤查報告,並優化減碳策略。
臺灣於2023年初完成《氣候變遷因應法》立法,明確將碳費徵收入法,經歷近兩年多次協商後,環境部於2024年8月公布碳費收費辦法,10月確立每噸300元的徵收費率,並預計於2025年1月1日生效。企業未來將依全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繳交碳費,首波影響範圍涵蓋281家企業,合計共500間工廠。
儘管企業需到2026年才繳交前一年度的碳費,但多數受影響的企業早已開始計算內部碳排放數據,評估未來碳成本,擬定自身減碳策略。
企業每年要繳交多少碳費?若依環境部公布的碳費計算公式為排放量乘上徵收費率,以年排放量1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使用一般費率情況來計算,企業每年碳費支出約2.9億元,若年排放量達一千萬公噸,費用則高達29.9億元。以目前排放量超過100萬公噸的高排放產業,如電子製造業、化工與石油業等,每年碳費支出恐增加不小的成本壓力與轉型挑戰。
此外,除了要求高碳排企業強制揭露碳排放數據,環境部正在研擬2025年下半年起擴大強制碳盤查範圍至年排放超過5,000噸的企業,涵蓋百貨業、量販業、電信業等,因此,這些業者需及早準備應對。
碳排數據系統化管理將是建立明確碳成本的關鍵
企業建立明確碳成本的關鍵,在於確保碳排數據的完整性與正確性。為此,許多企業2025年將轉向系統化方式,透過自動化收集與分析碳排數據,提升準確性和效率。尤其是外銷出口或上市櫃公司在第三方稽核時,更需依賴系統化的方式來確保數據的真實性。
這幾年,不少發展較快的企業早已採用系統化管理和追蹤碳排,例如,日月光高雄廠很早就導入碳管理資訊平臺,追蹤各廠區的碳排放量與強度,並結合內部碳定價機制,將碳費納入財務資訊, 有效評估與管理碳成本。另一家百年造紙廠永豐餘也建立集團碳平臺,讓子公司即時查看工廠碳排資訊,作為改善碳排的依據。
為應對企業碳排查與減碳需求,臺灣不少SI廠商已推出碳管理平臺,提供不同功能與介面,可供企業進行碳排數據追蹤與管理。
市調機構IDC將企業一站式碳排管理平臺分成碳盤查、減碳及碳交易三大類功能,供企業建置碳管理平臺的參考。首先,碳盤查功能包括碳數據彙整、核算與報告,如企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及範疇1~3碳排計算。減碳則涵蓋智慧脫碳方案(如物聯網、氣候數據管理)與脫碳策略工具(如目標設定、績效管理、SBT管理等);最後碳交易功能則包含價值鏈碳管理、融資排放管理及碳市場運作。
碳管理平臺結合AI技術,加速推動企業減碳
IDC指出,目前臺灣企業大多停留在碳盤查與查證階段,減碳作法仍以人工方式為主。隨著碳費政策實施,企業減碳策略將逐漸轉向結合數位科技、IT工具與AI來改善與減少碳排放。IDC更將AI驅動碳管理列為2025年臺灣ICT五大趨勢之一,預期更多企業將採用AI完成各項碳管理作業。
例如在碳盤查方面,企業可以透過AI自動識別、彙整與建立碳排放資料庫,也能用AI追蹤國際碳係數資料庫加速產品碳足跡的計算或結合雲端平臺即時監控各營運句點或碳排熱點。
在碳查證上,也能用AI生成碳盤查或永續報告書。如台積等大型企業早已開始用AI生成永續報告書,預期2025年將有更多企業採用AI完成此類工作。
在減碳應用上,企業能用AI監控和預測建築物能源使用的狀況,以及優化物料管理與產品設設計等,進一步提升減碳效率。
IDC認為,企業將逐步建置AI驅動的一站式碳排管理平臺,串聯碳盤查、智慧分析與行動方案,並實現碳排交易與投資。還將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及培養綠領人才,成為2025年的重要目標。
不過,企業推動碳排管理也面臨三大挑戰,包括將碳排法規融入企業營運流程並持續優化,提升系統化追蹤與碳排數據治理能力,以及強化ESG風險管理,確保長期韌性。
熱門新聞
2024-12-27
2024-12-24
2024-12-22
2024-11-29
2024-12-20